化最深层的内核,具有最高的价值。西方文化把“个体主义”比作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个人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维护自己的权益,才能在社会上立足。个性在西方文化中是极其重要的价
f值观念,个人潜能的发展、个人的志趣爱好及个人权利等常常是至高无上的。这也可能就是为什么美国人强调外在的、个人的、权利的、功利的东西,而且好斗、崇尚竞争的缘故。天人和一必然导致群体取向,就如同天人相分势必导致个人主义取向一样。中华文化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群体目标的统一和群体利益的维护。特别是忠孝一体的泛家族主义决定了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和价值取向,如:“在家者孝于亲”、“在朝者忠于君”。虽然中国古代是私有制,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依然强调集体主义,以维护整体利益为宗旨。中华文化强调个体包含在整体之中,整体利益是每个个体所围绕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标。古代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手段,目的是为了实现“家”、“国”、“天下”的和谐,追求整体的利益,可以看出古人以家、国、天下利益为重的群体价值取向。无论是中国的群体价值观,还是西方的个体主义价值观,都在其各自文化中的交际行为方面充分表现出来,都为其不同的民族性格的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交际行为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是本民族价值观的真实写照,而价值观又是自己民族性格的基石。权威和平等中国是崇尚权威的国家,在中国下级服从上级、下属要按领导指示或意图办事、尊敬长辈、教育孩子首先是要听话等,这些都是服从权威的表现。崇尚权威是与中国的内陆文化和儒家思想直接相关的。农业文化是以家庭为基础,靠血缘来维系,在儒家思想影响下,形成的人际关系呈等级性,人际交往中重关系的价值取向。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和“礼”,就是人一方面要自立,另一方面要助人。“礼”是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主张克制自己,从而达到仁,也就使社会达到和合。孔子的“礼”就是“伦理”,强调的是辈份等级差别。“仁”主张的人际关系的准则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五伦”思想。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礼仪”是指交际准则,即“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即做事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中国人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谦卑,人们称自己的房子为“寒舍”,就连皇帝也以“寡人”自谦。因此中国人忠顺、容忍、重义、守信、谦恭、敬老尊师,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