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抗战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中国人民追求自由、爱好和平的精神;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精神;中国人民不畏强敌、愈挫愈奋的精神等。(2分,回答1点可得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0、(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57年,我国就业的职工(主要指在工厂、学校、医院等单位工作的劳动者)人数达到3205万人,比1949年增加1570余万人,增长率约为206;同年,全国就业的女职工人数达到3286万人,比1949年增加268万人,增长率为546。材料二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通讯》首次使用了“农民工”一词。1985年以前,农民工主要被乡镇企业吸纳,呈现“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流动方式。1985年以后,农民工开始了跨地域流动,出现“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的流动方式。1988年我国农民工总数约为2600万人,2011年我国农民工总数达到253亿人,农民工主要进入上海、广东、北京、浙江、福建等省市务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我国劳动者就业具有什么特点?(2分)促进劳动者就业的有利因素是什么?(2分)
f特点:就业人数增加;女职工就业人数增长幅度更大;人民多在工厂、学校、医院等单位就业。(2分,回答1点可得2分)
有利因素: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的就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大力发展工业或发展棉纺织业);三大改造的完成;国家对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的重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法律的颁布保障了妇女的合法权益等。(2分,回答1点可得2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农民工”的出现具有什么积极作用?(3分。回答2点)化解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促进我国城市化发展;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劳动力;随迁农民工子女能够得到较好的教育;深化我国户籍制度等社会改革等。(3分,回答1点可得2分、回答2点可得3分。其他答案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3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鲠生著《近代欧洲政治史》认为:“法兰西革命(指法国大革命引者注),就其一般的性质看,可说属于当时欧洲共通的一种运动。……不过此项运动,在其他国(如英国引者注)为渐进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