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工人不按照流程化生产,缺乏制度性工具。所以,制度建设完善到一定的程度,就蜕变成有效的制度。而不是平常我们看到的所谓制度,大多只是一纸空文而已。很多企业学习海尔和华为的制度。但学习完后发现这些制度并不适合自己的企业。别人的制度就是别人的制度,是不能完全照搬照抄的。那么如何来判断制度是否有效,有一个简单的方法:管理制度能给员工提供一系列的工具,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就是有效地;相反,如果管理制度不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这种制度就是无效的。企业的管理需要一切从简,其要点就在于:1它会使得员工会工作,想工作;2企业不能期望通过短期的培训就能持续改善公司的执行力状况。在企业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公司的领导要为互动交流创造良好的环境,进而形成公司的文化,再用这种文化影响公司员工,提高公司的执行力。我们要把企业的文化打造成一种氛围和习惯。如果在企业里领导很强势,那么企业就缺乏互动。这样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让人产生领导既文化的误解。个人执行力和组织执行力的互动是在一定的企业氛围下进行。如果企业文化是十分强势的,那么互动就变成军事化的管理,制度也是强势的制度。所以,组织与个人之间的互动是执行力的课题。
【案例】
对于一个和谐家庭来说,家庭整体氛围非常重要。有的家庭,孩子可以拍着父亲的肩膀称呼哥们;而有的家庭,孩子拍父亲的肩膀,父亲会立马呵斥:“干什么?没大没小的。”还在于父亲见面就如猫见老鼠一般。如果在家庭里建立互动的氛围,那么家庭氛围定然更为和谐。企业也是一样。
四、个人执行力模型
个人执行力的模型由三大要素组成。它们分别是角色、技能和工具。工作的角色感,决定了执行的力度;工作的工具,决定了执行的效率;而工作的技能,则决定了执行的品质。角色就是一个人在企业中的岗位。赵本山能把小品演好,不仅仅是因为他能把台词背熟,而是因为他具有站在台上能自由发挥,表演灵机一现的本事。如果他没有这些在角色扮演上的技能,不理解自己的角色。他自然不是一个优秀的小品演员。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角色不理解,你强调多少都没用。反之,则会迸发出无穷的动力。很多年轻人时常萎靡不振,就是因为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给他制定如何精细的岗位说明书,如果他心中无活。越是详细的说明书只会让他产生自扫门前雪的想法。同样,有的企业也不知道该做什么,企业肯定做不好。合手的工具:有的新员工很有角色感,心中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