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腹泻主要
发生在寒冷季节,以秋冬季发病为多;而成人腹泻轮状病毒所致的流行性腹
f泻,则多发生在早春和晚冬。细菌性腹泻的季节高峰多在夏秋季节。3、年龄分布:腹泻病以幼小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较高。4、流行形式:腹泻病可呈现为散发、暴发、流行或大流行。经水或经食物传播
的腹泻病以暴发为主要形式。一般在非流行季节和地区多呈散发,如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所致腹泻在发达国家感染率很低。有些腹泻以散发为主,如耶氏菌肠炎、轮状病毒胃肠炎和气单菌腹泻。腹泻病中只有霍乱发生大流行。(五)流行因素我国腹泻病发病率高,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大部分农村尚缺乏清洁卫生的饮用水,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较差等。国内部分地区腹泻病监测表明,其发病原因主要饮用水和食用未经加热的用餐饭菜;饮用水被粪便污染、食品卫生是影响发病强度的主要因素。其他因素包括:家庭卫生家、文化程度、经济收入、母亲个人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儿童个人卫生、人工或混合喂养等。三、病毒性肝炎根据病源学可将病毒性肝炎分为五型,即甲型(HA)乙型(HB)丙型(HC)丁型(HD)和戊型(HE)。(一)甲型肝炎1、传染源:甲型肝炎的主要传染源是急性患者和隐性感染者。2、传播途径: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途径。3、易感性和免疫力:未接种过甲型疫苗和未感染过甲肝病毒者均易感。4、临床表现:黄疸性肝炎-有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腑疼、肝区疼、腹泻、尿呈浓茶色、巩膜及皮肤黄染,大便颜色变浅。无黄疸性肝炎-占急性肝炎病例90%以上。症状较轻,整个过程不出现黄疸,仅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疼和腹胀等症状。少数病例有发热、恶心、腹泻等症状,体症以肝脏肿大为主。5、预后:大多数患者在三个月内恢复健康,不转变为慢性。淤胆型患者病程较长,重症患者预后较差,病死率高。6、预防:①管理传染源隔离治疗。
②切断传播途径搞好卫生,保护水源,饮水消毒,食品卫生,食具消毒,加强个人卫生及粪便管理。
③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甲肝疫苗。(二)乙型病毒性肝炎1、传染源:急慢性患者,隐性感染者与带病毒者。其中以慢性患者与带毒者为最重要。2、传播途径:乙肝病毒(HBV)主要通过血液和其他体液派出体外,并通过注射或
非注射途径进入易感者体内。3、易感性和免疫力:普遍易感。随着年龄增长,通过隐性感染获得免疫的比例随之增
加。4、流行特征:我国属乙型肝炎高发区,在许多地区感染率超过50%,表现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