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先秦
(1)古代经传
1《周易》:“言有物”(内容),“言有序”(形式)。2《诗经》:
①美刺说:美是赞美,刺是讽刺,当时的人认识到文学作品有批判和歌颂两大功能,尤其是认识到文学的批判功能。这种用诗歌来颂美匡恶的思想,到了汉代《诗大序》中就发展成为“美刺说”
②言志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乐、舞三位一体。
③“断章取义”方法:当时人们赋诗言志的时候,往往不管原诗的内容,只取其某一点的相同或类似。3《左传》《国语》:
④献诗讽谏说:臣子献诗劝导君上,当时人们把诗看作改进政治的手段。⑤观志观风说:出处《左传》《国语》。实际是与诗言志说和美刺说紧密相连的,是从统治者的角度对前两种学说的解释。观志就是通过诗歌观察作者的思想感情;观风就是通过诗歌观察民风民情。⑥季札观乐:吴公子季札评论诗乐所表现的文艺观:吴公子季札在鲁国听乐观风,他能从诗乐中听出各国民情风俗和周政的盛衰,(《周南》、《召南》)。他提倡“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的审美理想,逐渐发展成儒家诗乐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⑦三不朽: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还提出三不朽的说法。原文是:太上有立德(德指建立一个民族、一个政权,主要是指治国),其次有立功(立边功和武功),其次有立言(著书立说,指文化学术类的),以其为不朽。4《礼记乐记》:⑧“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出自《礼记乐记》,先秦时代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认识:诗是人民思想感情的抒发,通过诗歌可以宣导民情,补察时政,对统治者起箴规劝谏的作用。
(二)儒家
1孔子的文学观:孔子的文学思想以“诗教”为核心,强调文学要为政治教化服务,认为文学是以仁义礼乐教化百姓的最好手段。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在内称“仁”,在外重视“礼”。内仁外礼,是孔子思想的全貌。仁是就是做人的道理,也就是爱或同情心,礼是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礼”还要“乐”来配合。文学艺术在孔子的心目中,不过是修身明性、弘扬统治阶级教化的工具。孔子全部的文学观,都是从这样一个基本立场出发的。
①“兴观群怨”说:兴(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朱熹解释为“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