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
瘫
20112012年
1
f目录2009年3诊断3治疗3难点及解决措施4中医药特色4分析评估52010年6诊断6治疗6难点及解决措施9中医药特色9分析评估92011年11诊断11治疗13中医药特色17优化总结18
2
f面瘫2009年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3)脑CT、MRI检查正常。(二)分期诊断1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14天;2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1)风寒证治法:疏风散寒,舒筋通络。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翳风、太阳、阳白、颊车、合谷、太冲,面部浅刺,针用泻法,留针15分钟。②恢复期:阳白、四白、下关、人中、头维、地仓、颊车、风池、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③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四白、承浆、迎香、地仓、颊车、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
3
f太冲,长针透刺,留针30分钟,针用平补平泻法。(2)风热证治法:疏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