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个人经历对其作品风格影响
作者:钟莉来源:《课外语文下》2019年第01期
【摘要】张爱玲的人生有太多坎坷苦痛的记忆,因而其作品充满了苍凉与悲情,无奈与绝望。她用情感燃烧生命,她笔下所塑造的形象无一不是打上了专属烙印。
【关键词】张爱玲个人经历作品风格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张爱玲中国现代文坛上的临水照花人,她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妩媚多姿,却又幽幽可叹。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张爱玲是一个“异数”“残酷的天才”。她笔下女性的婚姻爱情生活皆有所附属,她们爱得苍凉而委琐,故事的背景皆被涂上了荒凉的不圆满的底色。张爱玲有一双毒辣的眼睛,往往能直击世情深处。
一、个人经历
张爱玲是一个有着独特感悟与特殊风格的作家,她擅长在单调贫乏的生活中,塑造各种女性形象,尤其擅长塑造另类的悲剧女性形象。为什么张爱玲会逸出当年的主流作家群体,选择这一题材进行创作呢?又是什么原因使她笔下的女性命运坎坷,沉沦到无力抵抗,充满宿命呢?
(一)童年生活的不幸
张爱玲,1921年9月出生于上海一个曾颇煊赫的家庭,她是晚清名臣李鸿章的曾外孙女,祖父是清末“清流党”张佩纶。良好的家世及早期完整的古文学教育,使她早慧而聪颖,但一直以来父母情感的不和造成其无法享受一个快乐温情的童年,《私语》中“父亲的房间里永远是下午,在那里坐久了便觉得沉下去,沉下去”,在她的童年世界中没单纯的明丽,有的只是铭心的压抑与苍凉。这种强烈的感觉造成其笔下的人物也是孤独的。在张爱玲早期作品中,没有一篇是歌颂母爱或是父爱的,这种偏执的、压抑的灰色笔调也许正是这段时光的产物。
(二)名门望族的衰亡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里面爬满了蚤子。”
华美的表象背后,往往是不为人知的真实。尽管张爱玲曾经家世煊赫,但是时代的洪流已将这一代推到了没落的边缘。对世态,张爱玲的看透比他人来得更早更清晰。她说:“我从小就活在遗老遗少的家庭阴影中,见到听到的都是那些病态的人、病态的事。”历史的车轮滚滚
f向前,一方面封建士族的鼎盛时期一去不回,家族的衰败已成为必然,每况愈下另一方面这些巨贾豪门依旧还沿袭着往日的做派与奢华。这种强烈的碰撞使她对世情对人生有了更为透彻的认知,这些感受在张爱玲早期的人物塑造中都已初显端倪,如《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等。有些作品中的原型甚至就直接来自于她身边的人或事,张子静说过:“《金锁记》的人物、故事,脱始于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