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名作家说过:“人最可怕的敌人,就是自己没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在过高的要求和不断的批评下,有些孩子反而失去了信心和毅力。久而久之,甚至疏远自己的父母,喜欢与同龄的朋友在一起聊天、玩耍,与父母没有太多的沟通,彼此之间的共同语言也渐渐少了。父母越来越不懂得自己的孩子到底在想些什么,孩子也不明白父母为什么一点也不理解自己,处处地管束着自己,觉得自己像那笼中鸟一般。其实,到了这种时候,父母与子女就应该需要心平气和地坐下来,抛开那浓重的“火药味”,好好地交谈一次,把各自心中的话说出来,才能彼此得到理解,才能重新拥有一个更温馨更知心的家庭
f家长往往习惯于自己说话,让孩子听话。在学校里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学生,主要也就是教师说,小学生说话的机会相对少,说心理话的机会更少了。家庭应该是孩子说心理话的地方,家长要注意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孩子。鼓励孩子多说话。家长不能因工作忙而忽略了与孩子的思想交流。
2、要学会宽容与约束
家长应平等地对待孩子,在宽容孩子的同时要给孩子必要的约束。过分宽容则陷于溺爱,过分严格则寡爱。学校提倡“多鼓励、表扬学生”,家长要明白这样的道理。孩子快乐的性格不会是在训斥声中养成,家长的适时表扬比其他物质奖励更能帮助孩子养成好品性,表扬孩子与约束孩子的不良行为不构成矛盾,奠定孩子愉悦的幸福人生基础从鼓励与表扬开始。
家长与孩子能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对孩子不成熟的行为进行限制,并坚持正确的观点,使平等尊重与适当限制相结合,有利于儿童独立性、自信心与能动性的养成,具有直爽、亲切、爱社交、能与人合作、讲友谊、爱探索等特点。因此,父母要爱孩子,理解孩子,并用合理、科学的教养方式和教养态度来对待孩子。父母只有充分尊重孩子,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个性差异出发,因材施教,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你所期望的教育效果,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二)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生活
亲近大自然是孩子们十分向往和感兴趣的事。现代家庭中几乎只有一个孩子,加之城市居住条件改善,住楼房者居多,无形中造成孩子与同龄人缺乏交往的机会。孩子们从学校回到家庭,从群体生活进入独户生活,心理上难免产生一种孤独感,而且学校组织的学生社会实践和郊游是集体活动,不能替代学生个体的社会活动,所以家庭教育要鼓励孩子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放学后让孩子在开放的空间尽情地舒展身心,休息日让孩子在蓝天下草地上,晒太阳,弄一身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