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科学地设置信息化工作岗位和配备相应的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管理全校的信息化设备和解决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缺乏对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职业发展关怀和激励机制,导致部分信息技术教师工作动力不足或改教其它学
f科。4学科教师信息化素养偏低。一是在设备使用中出现的小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影响课堂使用;二是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深度不够,部分教师只是用到班班通设备的基本演示功能。5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不充裕,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多维度、持续性的过程,包括软硬件购置、日常管理、故障维护、人员培训、服务支持等多个环节,经费往往较大,目前经费投入主要是以项目建设为主,涵盖了项目建设期的各项费用,而建成以后的运行维护、服务支持、培训等后续运维费用投入相对不足。如宽带费用就占薄弱学校经费的很大部分。三、如何完善机制,通过教育信息化提升教育管理与服务水平答:要着眼长远,一是以实际成效为目标导向,面向农村薄弱地区建立起长效投入的保障机制;二是科学合理地规划测算经费分配比例。要进一步优化项目经费中建设经费与后期运维费用的科学配比,避免“有钱建,没钱用”的情况发生,切实保障项目的实际运行效益;三是逐步形成长期持续性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经费保障机制。四、如何推动教学模式,有无成功安全和模式。
五、如何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如本地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基本做法、存在问题与主要经验,校长和教师
f对教育信息资源、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建议等;答:(一)在“三通两平台”实施过程中,我县的基本做法和经验有三点:一是均衡教育资源,扶持薄弱学校。我县对集中管理的信息技术教育费,实行校际之间打通使用,使规模小,条件差的学校和其它学校同步实现“校校通”、“班班通”全覆盖。二是“三通两平台”建设实行“三统一”,即统一规划、统一采购、统一实施。既避免了校际之间、班级之间设备差异,又有利于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融合。三是建设与培训同步。每批次工程建设完成时,都会组织相关学校教师进行培训。培训由电教馆组织,由工程实施方负责聘请专家主讲。使“三通”工程发挥最大效益。存在主要问题为:1农村薄弱学校生源少、经费少,导致软硬件购置、日常运维等较困难。2学科教师信息化素养偏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奇缺。(二)在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