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自主性学习,也就是学生积极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去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如能自己去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去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合作性学习,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通过认真地研读《语文课程标准》以及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切身体会,我深刻地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的状态,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的保持。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索,讨论总结,获得成功。这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的美妙,一个学期的实验下来,我时刻以这些学习心得体会指导着自己的教学行为,感觉自己的确受益匪浅。一、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从而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的不断销蚀。长期以来课堂教学沿袭满堂灌、满堂问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在外力强制下的被动行为、他控行为。学生常常在盲目、“无我”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和作业,很少能独当一面地从事完全自控的学习活动。这种缺乏能动性、自觉性的被动学习,完全丧失了促进主体成长和发展的长远价值与意义。从指导与自主的关系来看。传统教育过于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牵得比较多,学生总是处于被动地位。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客体,学生更重要的是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首先,学生不仅是有生命的个体,他们还是有意识、有情感、有个性的社会的人,他们不是盲目、机械、被动的接收作用于他们的影响,他们具有自觉性。学生能根据一定的目标和要求,或在某种情景的激发下,自行采取相应的态度或行动。如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参与活动,课下主动完成作业,主动帮助同学等。他们具有独立性,学生能自行确定或选择符合自身需要、特点和条件的目标和行动方式,并能在实现目标的行动中自我监督和调控。其次,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