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合理、必要的行为规范和要求,不注意对幼儿有关行为进行控制,调整及必要的指导,则完全可能使孩子养成许多不良恶习。事实证明,坏习惯一旦形成,就很难纠正。要纠正一个坏习惯远比形成一个好习惯要艰难得多。
本课题旨在通过研究,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在一生的日常生活中,不必过多地去思考该怎样去适应生活,而能使身体在无意识之中,正确、科学、有序、合理地进行各种活动,为以后各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幼儿真正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二)、理论依据理论研究表明,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10岁之前是各种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要求幼儿:“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要培养合作的精神,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等等。《纲要》的颁布,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人的各种习惯综合成系统,就形成了“人格”。而习惯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要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成为一个快乐、自由、独立、有毅力、有诚意、有创造力、没有怯懦自卑心理的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经过四个阶段,幼儿园的幼儿正处于前运算阶段(27岁)。在该阶段,儿童多是凭借表象进行思维,具有直
f观形象的特点。因此,对幼儿要从培养行为习惯入手,而少用枯燥、乏味的思想
教育。
(三)、研究的对象、时间和方法
1、研究对象:大中小三个年龄段各两个班,分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小班每
班32人,中班每班38人,大班每班40人。
2、研究时间:2002年8月2004年9月
3、研究方法:①、组织参加研究的老师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了解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并向家长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和幼儿现有水平、年龄特点讨论各种年龄段的研究内容。然后由课题总负责人汇总结果,并最终确定研究内容,如下图所示。
幼儿行为习惯
②、每个年龄段各抽取两个班,一个实验班、一个对照班。小班每班32人,
中班每小班班3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