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从角色定位看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
作者:林若琼来源:《西部论丛》2018年第05期
【摘要】目前,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优秀文学翻译作品不断涌现。然而,文学翻译活动的蓬勃开展却并未显著提高译者地位,其角色定位依旧存在很大争议,因此,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始终未能得到承认和彰显。本文从译者的角色定位出发,通过对文学翻译过程的剖析,阐述译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并结合AI翻译对传统翻译行业的冲击,辩证分析AI翻译对行业及译者产生的影响,最终指出明确自身定位、提高翻译水平才是译者生存之王道。
【关键词】译者角色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
一、引言
翻译作为一项古老的艺术,其在文化交流、传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已经为世人所普遍接受。其中,文学翻译是最闪耀的一颗明珠,民族文学通过各种译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而促进了世界文学的共同发展与进步。然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却始终不为世人所公认,社会各界人士更是经常将译者视作原作的附属品,认为译者应该做一名完全隐身的“仆人”,只需忠实地向读者传达原文内涵。近年来,随着翻译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发展,这一观点也受到了诸多译者和翻译研究者的质疑。针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与作用,翻译界引发了一场持久的论战。同时,AI翻译的崛起在提高翻译效率的同时也对传统翻译行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各界人士也就AI翻译是否将全面取代人工争论不休,各持己见。
二、译者角色定位
古往今来,亲历翻译全过程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处的地位,社会各界甚至译者本身都众说纷纭。比如,《国语周语中》和明代王志坚的著作《表异录地理》中都曾以“舌人”称呼翻译官。当代著名翻译家余光中先生也认为“译者介于神人之间,既要通天意,又得说人话,真是‘左右为巫难’”。虽然余先生此语重在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深受原作者及读者的影响,但确未体现译者能动作用,仅将译者单纯地定义为原作者与读者的“仆人”、二者间的“传声筒”。
而与此同时,通过对翻译实践活动和翻译过程的深入研究,部分译者和翻译理论家逐渐认识到译者不仅是传声筒或所谓的“舌人”,反而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发挥主体性作用。杨武能先生较早认识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起到的主体性作用,将译者的角色扩展到读者、作者、译者三位一体,认为“翻译家无疑处于中心的枢纽地位,发挥着最积极的作用”。
纵观整个翻译过程,译者角色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