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一、中药的起源二、中药学的发展(各时期的代表著作)1《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载药365种,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其对四气、五味、毒性、七情等的论述,初步奠定了中药学的理论基础。2《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载药844种,开创药物图谱文字说明等图文对照法。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即《证类本草》,载药1558多种5《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的大成。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7《中华本草》成书于1999年载药8980种。
第二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材的产地、采集、贮存对中药质量会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临床效应(安全性与有效性)
第一节中药的产地道地药材:是某地出产的、在同一品种中质量优等的药材。
第二节中药的采集采收方法和时间由药物的有效成分的质、量决定,保护药物资源。一、植物类药物的采收:1植物药采收季节与药效的关系;2植物药不同药用部分的采收原则;①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连根拔起。②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③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④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⑤根和根茎类:通常秋末至春初时采收。并指出“春宁宜早,秋宁宜晚”。⑥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根皮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芽前采集。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品种不同,采收各异。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
第三章中药的炮制炮制的含义:药物在应用前或做成各种剂型以前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炮制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如半夏、乌头。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需要,如生地制成熟地,生何首乌与制首乌等。4改变药物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6矫臭、矫味,便于服用。
第二节炮制的方法
1
f中药学知识基础归纳与总结
1修治(修制)
(1)纯净:保证药物质量。
(2)粉碎:便于煎煮、服用、制剂。
(3)切制:便于煎煮、炮制、制剂、干燥、贮藏、调剂称量。
2水制洗,淋,泡,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