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c
12方法透视下对肺动脉、胫腓干、足背动脉、动脉P3段行逆穿,若逆穿存在难度,则需要切开胫后动脉等,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微穿系统等。若导管及顺行导丝配合后仍无法到达远端动脉,则需要进行多次尝试,如果导管仍然在内膜下需要认真选择血管,并确保DSA机球管倾斜,倾斜角约为30°(向患者),在球管透视的帮助下行造影剂推注措施,在直视等帮助下选择穿刺鞘套管针等对远端动脉行穿刺措施,完成后,选择与导管配合的导丝,行逆行导丝穿导管操作,在近端穿刺鞘的帮助下,将逆行导丝引出,之后建立工作导丝,便于后期开展球囊扩张操作,在必要的情况下需要根据动脉P1段等情况置入支架,在手术过程中行肝素治疗,手术完成后需要行抗血小板治疗。
13观察指标比较手术前后踝肱指数,观察并发症发生及死亡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效果及随访情况76例患者共行98次多点穿刺,经胫前动脉穿刺22次,经动脉P3段穿刺28次,经胫后动脉穿刺16次,经胫腓干穿刺6次,经足背动脉穿刺8次,经肺动脉穿刺18次。患者术前踝肱指数为(033±013),出院前为(088±017),术后3个月为(079±021),术后6个月为(072±017)出院前及术后3、6个月的踝肱指数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33(8490)、878(7990)。
22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在围术期内未出现死亡,术后发生近端股动脉穿刺点假性动脉瘤形成者4例,有2例患者每天对穿刺点进行压迫,时间为30mi
,连续5d后治愈。经过DSA进行造影检查,有2例患者假性动脉瘤流体过大,行置入覆膜支架治疗后,瘤体消失形成小腿血肿者2例,经过外敷硫酸镁后血肿被完全吸收。
3讨论
在临床中,外周动脉疾病大多是由于受到形成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导致下肢相应的动脉管腔出现闭塞、狭窄等情况,最终造成肢体慢性缺血,多发生于老年人群。因为动脉管腔受闭塞或者狭窄影响,减少了血流量,下肢的氧代谢情况也会随之受到影响3。一旦发生外周动脉疾病,如果无法及时治疗等患者很可能需要截肢,所以对于心脑血管缺血事件而言,其属于独立预测因子,能够对生活质量以及寿命等产生影响。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也会增加发病几率,除此之外,还会受到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等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