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优势理论垄断优势理论把跨国公司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所凭借的垄断优势分为以下几类:(1)来自产品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如来自跨国公司拥有的产品差异化能力、商标、销售技术和渠道、其他市场特殊技能以及包括价格联盟在内的各种操纵价格的条件。(2)来自要素市场不完全的垄断优势。如技术要素、资本要素、管理技能和信息等方面。(3)来自规模经济的垄断优势。大企业为谋求规模经济而投入的巨额初始资本,对欲与之竞争的新企业来说不仅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而且伴随着很大的风险。另外,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国际专业化生产来合理配置生产经营的区位,避免母国和东道国对国内公司经营规模的限制,扩大市场份额。(4)来自政府干预的垄断优势。东道国和母国政府可以通过市场准入、
f关税、利率、税率、外汇及进出口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对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进行干预,跨国公司可以从政府提供的税收减免、补贴、优先贷款等方面的干预措施中获得某种垄断优势。
2、内部化理论70年代中期,以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莱(P.J.Buckley)、卡森(M.Casso
)与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
)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西方学者,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沿用了美国学者科斯(R.H.Coase)的新厂商理论和市场不完全的基本假定,建立了跨国公司的一般理论内部化理论。该理论从国际分工不通过世界市场,而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来进行这点出发,研究了世界市场的不完全性以及跨国公司的性质,并由此揭示了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其中,市场不完全性及企业的性质是内部化理论的核心。该理论有助于说明各种类型跨国公司形成的基础。其后有些学者将技术优势及内部化概念进一步引申,以解释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该理论还揭示了跨国公司在出口、直接投资与许可证安排这三种方式之间选择的依据。内部化理论是西方学者跨国公司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转折。以前的理论主要是研究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动机与决定因素,而内部化理论则研究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企业之间的产品交换形式与企业国际分工与生产的组织形式,认为跨国公司正是企业国际分工的组织形式。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1977年,英国里丁大学教授J.H.邓宁(Joh
H.Du
i
g)一方面采用国际经济活动实证分析方法,对美国、西欧、等国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导致的国际生产格局的变化进行实证分析。另一方面,采用逻辑综合方法,对国际生产理论的发展进行逻辑分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