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辨析“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集合概念是指概念是一个集合,如“军队”“舟山群岛”;非集合概念是指概念是个体,如“士兵”“台湾岛”。上述例子比较容易辨析,因为表示概念所用到的词语不同。容易混淆之处在于:同一个词语,在某一语句中表达的是集合概念,而在另外一语句中表达的则是非集合概念。例如:(1)中国人是亚洲人。(2)中国人是勤劳勇敢的。(3)小王是中国人。(4)中国人住在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5)中国人比德国人聪明但是不是很守纪律。上述中国人在1、3是非集合概念;在245中是集合概念。那么怎样识别呢?如果中国人在谓项位置(如,小王是中国人)而主项小王是当“中国人”在主
个体,那么“中国人”就表示个体,即非集合概念;
项位置时(如1、2、4、5),需要理解谓项所表示的性质是否能够合理地被每一个主项(中国人)所具有,若能,则主项(中国人)表示个体,即非集合概念;否则是集合概念。例如1中,每一个“中国人”可以合理地认为是“亚洲人”,所以(1)中的“中国人”是非集合概念:而(2)中,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勤劳勇敢的吗?很难合理地这样认为,所以(2)中的中国人表示的是集合,即“中国人”作为一个种族具有“勤劳勇敢”的特点,所以是集合概念。
2、“混淆概念”(或者偷换概念)条件和结论的概念存在不一致
在阅读推理或者论证的过程中,凡是发现前提之间或者前提与结论之间存在着概念不一致,这种不一致便属于混淆概念(或者“偷换概念”,“偷换”是主观有意为之,不同于主观无意的“混淆”这种混淆不仅仅只是存在于集合非集合概念之间。阅读理解基本的解题思路是“是否存在偷换概念”,然后沿着这一思路看选项,找答案。
f3、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
题干给出一些不同概念,要求理解不同概念之间所具有的关系,并且根据概念之间具有的关系来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这一类试题都比较简单,下面举一些具体例子说明。
4、把握关键词的涵义
试题在题干中给出某一关键词的定义或者涵义,要求在对该关键词定义或者涵义把握的基础上,在选项中找出符合或者不符合该关键词定义或者涵义的选项。这一类试题阅读量较大,重点在于把握关键词的涵义。
5、识别机械二分(把一个属概念想当然的分成两个看似矛盾的种概念)
所谓机械二分,就是把属概念机械地分成两个看似矛盾的种概念。例如,下面论证所犯的逻辑错误就是“机械二分”青年人不必读书,为什么呢?因为,青年人读书的目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