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和外国以外币形式贷款。这一业务的实施意味着泰国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实际上已经没有任何外债规模管理的政策限制了。(2)允许非居民在泰国商业银行开立泰铢账户,并且可以自由兑换。通过上述措施,泰国的资本账户已经基本实现了可兑换。此外,为了扩大对外资的吸引力,泰国政府提高了利率水平。国内外较大的正利差,使国际游资得以进行套利活动。短期资本中净流入资本的比重越来越大,1995年净流入资本总额达到60。上述几项政策使得泰国的金融项目顺差不断扩大。到危机爆发前夕的1995年,顺差已经达到了219亿美元。因此,虽然泰国经常项目逆差不断扩大,但在表面上国际收支差额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为均衡的水平上。三、汇率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搭配泰国自1984年6月30日起,就实行了钉住以美元为主的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并以此保证汇率的稳定和货币的可兑换性。随着泰国国际竞争力的降低和经常项目赤字的持续上升,泰铢贬值的压力日益增大。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经济持续增长,美元币值坚挺,为维持泰铢对美元的固定汇率,泰国中央银行被迫干预外汇市场,大量抛售外汇,使国内银根抽紧,中央银行难以有效控制基础货币。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泰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1)无法有效地实施本国货币政策。①中央银行无法有效地调节货币供给量。在钉住汇率制下,中央银行被动地买入卖出外汇,对基础货币的控制能力下降。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中央银行资产中外汇占款大幅增加。②钉住汇率使得泰国中央银行在利率水平上基本失去了控制权。泰国政府只能以稳定汇率为目的,保持美元与泰铢的利差,从而使货币政策在调节经济的能力上受到了很大的限制。③由于汇率不可调整,当大量外资流入时,货币政策
f控制货币和信贷增长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受到抑制,利率成了保持国内经济稳定的主要工具,并由此造成了长期相对较大的国内外利差。
(2)对于国内金融与非金融机构来说,固定汇率制度产生了一种汇率将长期保持下去的稳定预期,从而对汇率风险丧失了应有的警惕性,在借款时没有采取对冲措施。
(3)由于大量的外币资金都属于短期资本,对于国外贷款人来说,一旦市场条件发生变化,就会产生对汇率稳定、高收益率的一种怀疑态度,甚至发生资本流入的大规模反转。
19891995年,泰国促进资本流入的政策吸引了大量外资净流入,数额占GDP的9~13。初期以直接投资为主,但是,随着曼谷国际金融安排(BIBF)的建立和利差的提高,投机性短期资本不断增加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