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显示(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其他类2002年:YH)r
r
r
当前库: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其他类2002年r
r
r
明代安徽戏曲音乐的分布特点r
【原文出处】云南艺术学院学报r
【原刊地名】昆明r
【原刊期号】200104r
【原刊页号】32~34r
【分类号】J5r
【分类名】舞台艺术r
【复印期号】200202r
【作者】王义彬r
【作者简介】福建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研究生。r
【内容提要】明代安徽戏曲音乐上承宋元,下启有清,作为二黄腔之代表的徽剧,于乾隆年间与汉剧的r
西皮腔等声腔合流,最终形成了至今不衰的京剧艺术。在明代的安徽,研习戏曲音乐之风尤r
盛,产生了诸多的曲家曲作,在皖南徽州、池州等地尤为典型,呈现出南北各异、互相交融的特点。r
【关键词】明代安徽戏曲音乐分布特点r
【正文】r
1、南北各异的分布特点r
1南声腔、北剧种r
明代安徽境内的戏曲音乐呈明显的“南声腔、北剧种”的分布特点。明代安徽戏曲剧种较r
多,有本地土生土长的戏曲声腔,此类声腔有皖南的傩戏、皖北的花鼓戏、清音戏等;有外r
来戏曲声腔的衍变,泗州戏便是山东柳琴戏的南传演化;更有本地土生声腔与外来声腔相结r
合而产生的戏曲声腔,如受弋阳腔、余姚腔影响并吸收当地戏曲音乐素材而产生的青阳r
腔、徽州腔等。这些戏曲声腔在安徽境内的分布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融合。在皖南的安庆府r
、徽州府、池州府、太平府以及宁国府等地域内,青阳腔、徽州腔广泛分布,并且对这两种r
声腔产生直接影响的弋阳腔、余姚腔以及昆腔等也在皖南地区流行;相比之下,皖北大地则r
受到元杂剧及北曲影响较大,各种剧种基本上按区分布,皖东北有泗州戏,皖西北有清音戏,淮河沿岸则流传着花鼓戏。r
2南密北疏r
从明代安徽境内的戏曲分布密度来看,各地(尤其是南北)差异也较大。皖南地区的戏曲分r
布较为稠密,有弋阳腔、余姚腔、昆腔以及受其影响而出现的徽r
州腔、青阳腔,还有池州地r
区的傩戏,南陵等地的目连戏等。各种戏曲音乐错综分布,互相影响,如南陵等地既有徽州r
腔的影响,又有青阳腔的流传,更有当地传唱的目连戏,就南陵这一地方来说,呈明显的“r
戏中套戏”的稠密分布情形。皖北地区的戏曲分布相对较疏散些,淮河以北,东西两方各有r
泗州戏、清音戏,淮河沿岸流传着花鼓戏,江淮之间部分地区受徽州腔的影响,这些戏曲音r
乐之间少有交叉分布的情形,它们基本上是以各自为阵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