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10对有关课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流传广泛,被称为年轻人新的“青春之歌”。
B《多年父子成兄弟》通过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刻画了一个可爱而又可敬的父亲形象。
C.《仁爱一生》节选叙述了特里萨修女初到加尔各答贫民窟开展服务工作的情况。
D.《落日》通过现场报道表现出中国人民战胜强敌的民族自豪感,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
胜利的伟大意义。
二、阅读理解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9小题,每小题2分,共18分。在下列每小题中。
选出一个正确答案。请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
一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
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
f感还没有凝练。咬文嚼字,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例如《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这本是一段好文章,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它“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见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石”便失去这样的意味。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的意味,改为“终不能入”便觉索然无味。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11.所选文字的论点是
选自朱光潜《咬文嚼字》
A.咬文嚼字是指过分地斟酌字句,所以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是很好。B.咬文嚼字是指在阅读或写作文学作品时,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C.咬文嚼字看上去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其实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D.咬文嚼字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字有直指的意义,也有联想的意义。12.所选文字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A.比喻论证
C.举例论证B.归纳论证D.类比论证
13下列对选文表述正确的是A.“视之,石也”是倒装句。B.“凡多三石字”中“凡”字的意思是“大凡”。
C.所选文字中所说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D.作者认为王若虚改“李广射虎”从表面上看似乎简洁,实际上变得索然无味。14联系课文,下列表述不.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