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其发展的规律作为本文研究的侧重点。试图总结归纳出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发展的某些方面的规律,期待其会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二.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科学素养”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的教育家在课程改革中共同的声音,它也是我国新一轮理科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主要成分之一。
2
f美国著名的课程改革研究机构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BiologicalScie
cesCurriculumStudy,BSCS)在80年代初期就明确提出中学生命科学的教学要致力于发展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BiologicalLiteracy)。BSCS还设计了许多教学模块来实现这个目标,并组织力量对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其他各国也都有类似的研究和改革举措。其根本原因是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未来经济的主导力量,他们对生物学知识、过程、方法掌握的水平和态度不仅反映学生自身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更为重要的是影响着国家未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和质量,影响着国家综合国力的高低。我国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样是基于这样的宏伟目标,是为了提高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研究中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探询其中的客观规律是我们进行科学素养教育的一个基本课题、基本任务。其意义是深远的,重大的。
综上所述,我们选的这个课题对于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提高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效率是具有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的。当然研究中学生科学素养形成与发展过程与规律是一个大课题,我还没有这样的能力和时间对此进行全面的研究,我主要是选择了了解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现状以及在中学阶段其发展的规律作为论文研究的侧重点。试图总结归纳出中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发展的
3
f某些方面的规律,如果我们的研究能够取得成功,我想它将会对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三.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必要性(1)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时代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科技、高速度、高度信息化的社会,科学技术以超过任何一个时代的加速度在发展。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国民素质的提高。纵观世界的发展,当一个国家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较高时,这个国家的民主建设、文明建设就会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反之,则处于较低水平。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管理者,他们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