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陆在易是中国当今乐坛著名作曲家,1997年被评选为全国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其创作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和声丰富多彩,伴奏织体形象、生动。他在艺术歌曲创作手法上体现出与众不同、开拓与创新。因为他创作的艺术歌曲得到了众多演唱者及钢琴伴奏者的喜爱,他的创作具有典型意义。文章以《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歌曲作为分析蓝本,对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艺术特征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研究和分析。【关键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艺术特征陆在易,中国著名的作曲家,出生于1943年,1997年被评选为全国首届“德艺双馨”文艺家。在陆在易的音乐创作中,涉及了多种音乐体裁。在这些体裁中,最受音乐界和广大群众所赞许且成绩卓著的是他在艺术歌曲及合唱创作领域所取得的艺术成就。陆在易创作的艺术特点明显体现在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当中。纵观这些音乐作品我们会发现其有着丰富的情感表达,在欣赏这些抒情、吟唱般的旋律时,又能体会到作品中更深层次的内涵与意境。陆在易把艺术歌曲这个起源于19世纪德国为声乐而创作的专属体裁的艺术特征与中国特点音乐相结合,正是这种结合使得陆在易创作的艺术歌曲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我爱这土地——陆在易艺术歌曲选》中收录的艺术歌曲是其创作艺术歌曲的一部分。一、伴奏织体写作特征(一)伴奏声部类型在陆在易的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创作中运用了多种织体写作方法,这种写作形式的运用使音乐作品中刻画的音乐形象更加生动和丰富。1流动式的单声部伴奏织体。在艺术歌曲《我爱这土地》(谱例1)的呈示部中可以看到,为了模仿出“鸟儿”在空中上下翻飞的情景,钢琴伴奏的部分采用了双手不间断交替的六连音织体,且这种分解琶音具有民族调式特征,这种音型的运用贴切、形象、生动。谱例1:《我爱这土地》2二部的伴奏音型织体。陆在易创作的艺术歌曲《盼》(谱例2)的引子部分就运用了二部的伴奏音型织体。这种织体的运用使歌曲中塑造的艺术形象更加丰富,在音乐语言上摆脱了枯燥乏味的叙述形式。谱例2:《盼》3柱式和弦。在钢琴伴奏织体中柱式和弦的使用很广泛,但柱式和弦织体特色不是很鲜明,要使其具有独特个性就需要恰到好处地运用。陆在易创作的歌曲《盼》(谱例3)中,在两次“回来吧”之后都运用了分解柱式和弦的四分音符琶音。这就好像一问一答,是对亲人召唤的遥相呼应。谱例3:《盼》4多层织体写作手法。多层织体这种不常运用的创作手法,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