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一个童年将手指含在唇间,那是文化的经久不息如今,屈子唱着悲歌,卷起波澜,消失远方……
【点评】:本文构思巧妙,行文中能够激发人
的想象,给人以思考的深度屈原可以说是我们中
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象征,作者通过形象的描
叙屈原的悲叹,表达出自己对民族传统文化迷失
的忧虑这不能不让我们想起郁达夫的话:“一个没
有英雄的民族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英雄却不知
敬重的民族是悲哀的”同样的,一个没有传统文
化的民族也是不幸的,而一个拥有了自己传统文
化却不知发扬的民族是悲哀的
没有月的夜晚没有月的夜晚,李白是孤独的,因为他没有了《月下独酌》的洒脱;没有月的夜晚,苏轼是愁苦的,因为他没有了抒发对亡妻怀念之情的载体;没有月,中国古代文人都是死寂的,千百年前的文化全化为泡影;没有月,中国是迷惘的,是高高夫妻的楼阁,没了根基月是中华文化的魂,而如今的夜晚已没有了“月”,中华文化又将何去何从,中秋之夜,明
f月半墙,此等美景已没有多少人去关注了,十五的月亮即使再大再圆,也勾不起游子思家的心“望月怀人,见云思友”已成旧谈,因为现代已无需“思念”寄去一张照片,打一次电话,上次网见见面,比望月望云简捷迅速得多看来“月”确实没了用途,中华文化没有了用武之地,现实社会忘记“月”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然而我独爱月,有月的夜晚,我才敢夜行,有“月”的人生,我才感觉有了归宿
李白的“少年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勾起我对幼时的怀念,对天真幼稚的向往;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则是打发无眠之夜的良药,是人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一道坎,是人真正走向人生境界的开始遥想东坡当年,独自一人,观“缺月挂疏桐”,听“漏断人初静”,与“孤鸿”为伴,与“缺月”为伴,是多么美妙的境界啊而如今,夜幕虽已降临,却没了人静之夜,虽有缺月挂树梢,却没了鸟的痕迹此景不仅不能打发愁苦,反会使人更加抑郁愁困,真羡慕苏轼的月在苏轼人生的低谷,遥望到一轮明月,才使他释然身轻,由庸俗走向洒脱,由喧嚣走向幽静怀念苏轼的月,是“千里共婵娟”的兄弟之月;思念苏轼的月,是“明月夜,短松岗”的真情之月;渴望苏轼的月,是“缺月”的人生之月
最无法忘记的是“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总有一种无法言喻的向往似月光下的一张网,只要在有月的夜晚,我就无处可逃,月已无法走出我的心底,我也无法走出月的辉光
没有月的夜晚,我是孤独的,没有人能够捕获我心灵的愁苦,没有“月”的夜晚,我的一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