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改革应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
查字典、翻《词源》、问同仁,费了四五天的时间,才似懂非懂地把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课的教案写下,又花了五六节课的时间,从时代背景,字词句、内容、写作特点给学生剖析,自认为讲得条分缕析,主次分明,会受学生欢迎,但课授完后,弟子们大都反映这篇课文喻义太深奥,叭儿狗与塌台人物有何必然联系等问题,他们始终还是一知半解。尽管授完课后,还利用一些自习课做一些“答疑”工作,还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这里,我并不是说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得不好,而是认为鲁迅的这篇杂文不该列入高中教材。“弹琴”要看对象,教材的编写,课程的设置也要看对象,要看是否适合于学生的阅读欣赏水平,是否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使用了十多年一直未变的高中语文教材,不少篇目有过难之弊。但新教材亦有这方面的弊端,甚至有过之而不及。如高中第一、二册,就选编有《逍遥游》、《滕王阁序》这样篇幅很长,引经据典极多、用语生僻、喻意晦涩的文言文。把这样难易理解的文言文给刚进高中校门的学生阅读欣赏,说是对“牛”弹琴也不过分。我认为,不管是旧的语文教材也好,新编的语文教材,有不少篇目都存在着过难的弊端,还有整册课文体裁单一、呆板的不足,不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素质。“不要满堂灌,切忌填鸭式”,“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利用启发式”,这些教学方式的提法,不知提了几十年。无疑,这些提法是很正确,也是势在必行。但做起来又谈何容易,如《逍遥游》这样艰涩难懂的文章,典故就有十几个,学生又缺乏工具书,学校阅览室藏书量也不多,且又规定时间开放,像这样的篇目怎么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有些文言文功底极差的学生,老师逐字逐句串讲,都印象不深,怎么能利用启发式教学?作为一个教师,应该贯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有限的一堂课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各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轻松舒畅的教学环境中得到知识。但由于一些篇目过于繁难,教学设备有限,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时间的限制,考试内容的约束,教学质量评估的压力,有时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也未尝不可,更不能厚非。现在,不少高中生毕业后,连一个借条、收条、介绍信的格式怎么写,都不清楚,对不同的对象,说怎样的话才得体,也不清楚,办红白喜事,叫代写一幅对联,抓耳搔腮亦不知从何写起,这些现象,并不鲜见。之所以产生这些现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