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过程与方法: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认识到任何一个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历史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重点难点:重点: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难点:理解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阶段。教学准备:魏国的水利、蜀国的丝织、吴国的造船等资料;三国故事;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火烧赤壁”片段;毛泽东诗词《浪淘沙北戴河》;曹操生平资料;PPT课件。教学基本过程:导入新课:《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展示出那个时代尖锐复杂又极具特色的政治军事冲突。《三国演义》是根据三国历史创作的文学作品,存在着很多虚构的成份,那么历史上的三国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大家所熟悉的三国人物的真实面目又如何呢?
f第16课三国鼎立(板书)一、感知理解一、官渡之战1.引导:现在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学习的东汉历史。由于东汉后期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的黑暗政治局面,导致爆发农民起义。在镇压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掌握地方政权的豪强地主开始变成了割据一方的军阀。农民起义被镇压后,这些军阀之间长期争夺,出现了军阀混战的局面。下面请同学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说说当时在北方主要有哪几股势力,各自情况如何。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和盘踞在河北的袁绍。袁绍占据河北一带,战乱较少,人口众多,粮食丰足,势力很大。曹操占据河南一带,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兵士耕田,实力也在不断增强。曹操(155~220年),汉魏之际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196年,曹操率军迎汉献帝到洛阳,总揽军政大权,建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此后三年,运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