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黄昏》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抓住黄昏的特点体会“想象”在文章中的作用。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带着问题阅读及交流,让学生得到思维训练,培养想象的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2.体会联想和想象的异同,养成联想和想象的习惯。教学重点感受文中“想象和联想”的作用,区分二者之间的差距。教学难点作者如何准确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描写黄昏的美景。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交谈法。课前准备准备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课件、挂图、音频。课时安排1课时。
f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讲新课之前,同学们先读一遍文章,使用“手机”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同学们,你们知道黄昏是一天中的哪个时辰吗?黄昏指的是日落以后到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也指昏黄,光色较暗。那么今天呢,我们就来看一看黄昏的时候,到底有什么美丽的景色在等着我们。(板书课题)二、新课学习1.作者介绍。茅盾(1896198),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黄昏》原载《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5期,于1934年11月20日出版。2.初读课文,解题。“黄昏”还可以用什么词语来表示?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是哪里的黄昏?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句子。
f师生交流不理解的问题。学习生字、生词。重点区分:躁和燥,溶和熔。学生自由读课文,关注书中标有拼音的字,把字音读准确,课文读通顺。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典,小组讨论的方式理解不理解的词语。教师指导朗读:(1)风在吹号。冲锋号!小波浪跳跃着,每一个都像大眼睛,闪着金光。(2)愤怒地挣扎着的夕阳似乎在说:(3)风把永生不灭的宣言带到了全世界。3.精读课文,体会情感。仔细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作者写了黄昏时哪些景物?(1)哪几个自然段着重描写了海浪?重点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2)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风?(3)还写了什么?(夕阳和海鸥)画出文章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