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从动机出发提高个人劳动力供给
作者:乌云斯琴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8期
摘要:针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员工消极怠工问题,对向后弯曲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进行分析研究。本文结合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从两方面出发总结了提高个人劳动力供给的方法,包括平衡薪酬,合理竞争,优化晋升制度等。
关键词:个人劳动力供给;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激励
中图分类号:F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34602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增长,企业也筹集人力物力抓住机遇,以求得长足发展。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员工不愿加班甚至消极怠工等情况。除此之外,更多的员工还要求企业安排福利性带薪假期,这使得员工的实际工作时间数量减少,企业效益下降,造成间接经济损失。虽然针对此类问题企业采取了增加薪酬等措施,但是往往只是在短时间内见效,长时间内员工仍然完成任务之后就不干工作了,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本文将从动机的角度来讨论如何提高个人劳动力供给,为企业有效用工提供解决方案。
一、向后弯曲的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劳动力供给对于一次简单的工资率上升所做出的反应既包括收入效应也包括替代效应。替代效应会促使人们工作更多的小时数,而收入效应则会促使人们减少工作时间,两种效应的主导程度不同,会使人们选择闲暇或者选择工作。如果替代效应占据了主导地位,那么一个人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的斜率是正的,即劳动力供给会随着工资率的上升而增加。相反,如果收入效应占主导地位,劳动力供给曲线斜率就会是负的。通过研究发现,在某一个工资区间内,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斜率可能是正的,在另一个工资区间内,个人劳动供给曲线又可能是负的。如图一所示,在工资水平较低的时候(低于W),随着工资率的上升,一个人的理想工时数量是增加的(替代效应更占优势)。然而在更高的工资水平上,工资率上升则会导致理想工时数的减少(收入效应更占优势),经济学家把这种曲线成为“向后弯曲的曲线”。根据向后弯曲的个人劳动力曲线我们可以知道,企业增加员工的工资,在一定范围内(小于W)时可以激励员工,使员工愿意放弃闲暇而付出更多的劳动时间。此时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闲暇的机会成本高,员工愿意提高工时来增加收入。当企业向员工发放的工资超过一定限度(大于W)时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此时员工将会放弃工作时间和收入来换取更多的闲暇,在物质之外,追求更高的精神享受。员工在短时间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