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1施用农药后药剂对作物的直接污染。1施用农药后药剂对作物的直接污染。一些性质稳定的农药在田间使用后,可能粘附在作施用农药后药剂对作物的直接污染物表面,也克渗透到植物表皮蜡质层或组织内部,还可能被吸收,输导分布于植物汁液中。虽能在外界条件下(光,雨,温度)和体内酶的作用下,可逐渐分解消失,但速度缓慢。在收获时,农产品中往往有微量的农药及其有毒的代谢产物的残留。
农药对作物的污染程度取决于农药的性质,剂型与施药方式等,此外也与作物品种特性有关。A农药的理化性质。物理作用中以蒸汽压和溶解度最为重要。蒸汽压高的农药,DDV等,易挥发,消失快。脂溶性强的农药如DDT等,易在植物的蜡质层和动物脂肪中积累,水溶性大的农药,易被雨水淋失,但亦易被根部吸收传导至植物叶部和子实。易光解的农药如辛硫磷,施与植物表面消失快。B作物类型和作用部位。农药在作物上的原始沉积量与作物种类有关。在牧草,茶叶,蔬菜等叶用植物上农药原始沉积量较黄瓜,茄子,苹果等果菜类大得多,如40乐果乳油800倍液喷施于茶叶上,原始沉积量103158mgKg,而黄瓜上为038085mgKg。目前使用的农药大都是亲脂性的,沉积在作物表面的农药很快溶入蜡质层,不再以物理方式消失,大多数存于果皮,糠和麸皮中,因此除去农产品的外皮,可以去除大部分残留。C施药方法、用量和时期。不同施药方法对残留影响大。内吸剂喷于叶面,原始药量高,但残留期短。土壤处理或根茎处理,则农药被缓慢吸收,残留期长。施药量施药次数增加,残留量亦递增,对杀虫脒等高残留农药特别明显;施药时期特别是最后一次施药离收获的间隔天数对残留影响很大。
2作物对污染环境中农药的吸收2作物对污染环境中农药的吸收
在田间施用农药时,有很大部分农药散落于农田中和飞散于空气中。它们随空气飘移,有些残存于土壤,也有些被雨水冲刷至池塘,湖泊,河流中,造成对自然环境的污染。有些性质特别稳定的农药,甚至可以在土壤中残留数年至数十年。如果在有农药污染的土壤中种植植物,残留的农药又被作物吸收,这也是作物中残留农药的来源之一。环境中残留农药的消失速度除与农药本身性质有关外,还与环境因子有关。如光对降解影响大,辛硫磷在茶叶上3天后已低于残留限量,但在土壤中药效可维持十天。土壤中的农药还可被微生物降解和随水淋溶,而这些消解因素又随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PH和温度变化,有机质含量高,粘粒多的土壤,易被依附而保留于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