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能,而对外经济开放则加速了中国农民分化的历史进程。同时,传统的身份制、单位制虽仍在影响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流动,但新兴的市场力量已经向传统的社会制度发起了挑战,以市场为导向的体制变革在推动新的社会结构形成的同时,也成为下一轮制度变革和阶层分化的动力。9
有学者认为,农民阶层的分化,表面上是农民个人的主动选择,实质上是受到环境诱导和压力的被动改变。在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人口和农业生产人口减少是必然趋势。城市化进程对农村人口形成拉力,集约化农业经营对务农劳动力形成推力。世纪90年代,20乡镇企业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是拉力为主;2006年以来,村内农业现代化对劳动力的推力则居主导地位。该学者进一步指出,“在拉力为主的条件下,农民的职业流动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可以保持自己的阶层地位不变;在推力为主的条件下,村民的社会流动就可能是一种被动的裹胁型的向下流动,存在着被农业生产排挤和农村生活排挤的双重风险。”10270271
而有的学者则从社会的宏观层面对农民阶层分化的动因进行了概括。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变革是农民阶层分化的根本动因和基本前提;(2)二元结构的松动是农民阶层分化的历史基础和制度条件;(3)与其他产业相比,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总的比较收益低是农民阶层分化的外在压力;(4)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为农民阶层分化提供了桥梁和渠道;(5)改变生存状态、致富奔小康,富而思进、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心理,是农民阶层不断分化的内在原因和动力;(6)不断向纵深推进的各项改革,是农民阶层得以持续分化的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7)城市生活方式的吸引是促使农民走出去闯天下的外在诱因。5
此外,还有学者从相反的角度既阻碍农民阶层分化的角度进行了研
f究,认为阻力主要有三:一是户籍制度与身份制度改革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民的阶层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收入分配与声望地位上的差异等;二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阻碍着农民的阶层分化,并在体制上护卫着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三是一些人,特别是一些掌权者受一些不合时宜甚至是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存在对农民的各种“歧视”,并且这种“歧视”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反映出来,这也非常不利于农民阶层的分化5。
三、关于农民阶层的划分标准和类型
目前,学术界主要以职业、身份、家庭以及政策变化所引发的阶层变化等为基础标准而将农民划分为不同的阶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