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鸡业内部的专业化和各个环节的社会化,合理地利用种质资源、饲料资源、防疫资源和人力资源,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养鸡生产结构,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鸡蛋的产品率和商品率,达到养鸡的高产、稳产、优质、低耗,提高养鸡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各个养鸡规模场要按照蛋鸡的生物特性和生产工艺,按照育雏、育成,产蛋初期、中期、后期不同生产阶段,制定营养配方、免疫程序、疫情监测、消毒、隔离、病死鸡只等废弃物处置、鸡蛋收集、包装运输
f等相应的管理制度,以岗定人,责任到人,落实岗位责任制。各项管理制度印制上墙,执行良好,同时定期地对员工进行培训,以增强工作责任心,提高养鸡技术水平。3引种技术规范
好种出好苗,好苗出产量。雏鸡生长是否良好与种鸡场、孵化场供应的雏鸡质量密切相关。种蛋与孵化机被污染后所孵出的雏鸡易发病和死亡。因此,应从种鸡质量好、防疫制度严格、出雏率高的鸡场引进雏鸡。引进雏鸡时应选自非疫区种鸡场,并了解主要疫病的免疫情况是否科学合理,方能引种。原则上应从相对固定的1~2个种鸡场引进鸡苗,避免因多家引种带来病原。引种时要求种鸡场提供有效的《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动物防疫合格证》、《产地检疫证明》、瞧输工具消毒证明以及数量相符的购种合同和发票,以存档备案。引进验收合格后,应在本场设置的专用育雏舍育雏隔离观察2周以上,确认健康鸡后方能合群饲养。4蛋鸡生产的工艺流程技术规范
根据蛋鸡生理特点和饲养工艺设计,大致可将其分为育雏鸡0~7周龄、育成鸡8~20周龄,这两个阶段统称为后备鸡;产蛋鸡(从产第1枚蛋至产蛋周期结束,大约为20~75周龄)。培育出优质的雏鸡和育成鸡关系到成年鸡的质量和产蛋性能。根据鸡处在不同阶段给予不同的饲养和管理,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①雏鸡的保温。随着雏鸡日龄的增加,温度逐渐降低,1~6日龄应从35~33℃逐渐下降至21~18℃,注意观察雏鸡的行为和听雏鸡叫声,确保育雏的成活率和健壮的后备鸡。②雏鸡的断喙。断喙的目的在于防治啄羽、啄肛、啄翅、啄趾等,时间一般掌握在1~12日龄。断喙是一大应激,不宜同免疫接种同时进行。③育成鸡限饲。限饲目的在于使产蛋鸡性成熟适时化和同期化,个体间体重差异缩小,产蛋率上升快而均匀。④转群。一般掌握2次,第1次转群是从雏鸡舍6~7周龄转到育成鸡舍,第2次转群是从育成鸡舍17~18周龄转到产蛋鸡舍。转群注意事项:按时转群,停料,减少应激,不宜同断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