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具有自我意识、达到人类水平(因而超越人类)的智能。(二)人工智能的发展历史
强人工智能能不能出现,主要取决于能不能出现能够产生智能的机器和平台。
经典计算机不能产生强人工智能,神经形态计算系统(神经计算机)有可能出现强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之路:机器为体,智能为用。
5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f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1936图灵计算机概念模型1946第一台计算机发明1956人工智能概念提出2006深度学习提出2016年:神经计算机元年
1936年,英国人图灵提出计算机概念的模型,证明“不可计算数”的存在。经典计算机能够做的实际上是有边界的,不是无所不能。
今天,计算机发展多年,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越来越广,但是智能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突破,主要原因在于计算机的发展主要是性能的提升,并不是真正的智能问题。
1943年,图灵在访问贝尔实验室时,和香农讨论机器能否学会思考的问题。香农提议可以把“文化的东西”灌输给电子大脑,而图灵反驳:“不,我对建造一颗强大的大脑不感兴趣,我想要的不过是一颗寻常的大脑,跟美国电报电话公司董事长的脑袋瓜差不多即可。”
1950年,图灵发表一篇文章,提出:真正的智能机器必须具有学习能力,而制造这种机器的方法是先制造一个模拟童年大脑的机器,再对它进行教育和训练。
冯诺伊曼《计算机与人脑》对类脑计算的误解:如果把人脑里边的机理、机制搞清楚了,我们把这个过程形式化,变成机器去执行在人类历史上,很多时候工程技术的进步早于科学。案例:飞机与空气动力学人类第一架飞机于1903年飞上天,人类空气动力学是1939年1946年由冯卡门和钱学森建立起来的。“仿脑”计算:我们不知道大脑是怎么工作的,但可以知道大脑的神经系统是怎么回事,我们把大脑的蓝图搞清楚,基于这个蓝图造一个仿大脑的神经计算机,然后对这个机器进行训练,它就会产生智能。
美国工程院2008年把对人类大脑图谱的解析列为21世纪14项重大挑战中的一项;
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授予华中科技大学单细胞分辨的全脑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
2017年7月,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发明了高分辨率微型化双光子显微镜。
我国即将启动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大科学设施。欧洲:人类大脑计划美国BRAIN计划:大脑解析造脑:神经(计算)机
进行时空信息处理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15年9月1日启动“脑认知与类脑计算”专项规划。美国能源部(2015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