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提出的要求
一新课程改革的内涵真正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培养真正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它的最高境界是使人的身体和精神、人的精神世界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达到美妙的功能结合。“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的解说……它一直是各个时代的人道主义思潮的一个根本主题。”由上可见,新世纪的发展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样的形势下,基础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于是,以基础教育改革为核心内容的课程改革理所当然地提到日程上来。此次课程改革,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整合起来,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每一门学科课程标准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三个方面构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族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又具体地指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根本性的转变,对于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都具有重要意义。此次课程改革还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到了中心位置,课程改革的基调不再是一味强调“学科”、“学问”,取而代之的中心概念是“人性”、“个性”、“自我实现”、“文化知识基础”、“完整的人”等等。课程内容开始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课程的编制强调以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以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内容为基础。二新课程改革对学生评价的具体要求由于教育评价特有的导向功能,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