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巧引导,学生有了明确的思维方向,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抓住难点,启发剖析有时条件间接或隐蔽,也会影响学生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如“甲乙两队合修一条公路,甲队修了全长的38,比乙队少修15千米,还剩58千米没有修,这条公路长多少千米?”学生对“比乙队少修15千米”与已知数量关系的联系搞不清楚,因此对全长的
f(13838)的千米数是“5815”还是“5815”捉摸不透。抓住这一难点,引导学生剖析:“比乙队少修15千米”是谁同谁比的?如果要意思不变,用乙队跟甲队比该怎样说呢?学生按改变说法后的条件分析,很快就能讲出:假设乙队修的与甲队同样多,那么剩下未修的路程应是(5815)千米。因此,全长的(13838)对应的千米数应该是“5815”。
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图解,启发思维如:甲仓有粮50吨,从甲仓运出110给乙仓,这时两仓的粮相等,乙仓原有粮多少吨?学生对本题有两种误解。一是把“甲仓运出110给乙仓,两仓的粮相等”误认为就是甲仓比乙仓多110,把“标准量”搞错了;二是不易理解“甲仓运出110给乙仓,两仓的粮相等”是指乙仓粮比甲仓粮少甲仓的210的道理。如果引导学生用线段图作一分析,数量关系就一目了然。五、重点词语,重读提示有些题目中的词语、术语是决定解题思路的关键。教师在指导读题时,可有意识地读慢一点、重一点,以便引起学生的注意。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些复杂的题目,还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出解答的第一步,甚至帮助他们拟定解答思路,让学生根据解答思路,正确列出算式。通过反复训练,循序渐进,可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