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读《过去的小学》有感
小学提供的是文明的底线教育,它绝不是今天升学流水线上一道工序、一个环节,而是由自身独立的价值,不仅是知识的启蒙,更重要的是人格的熏陶与训练,是全方位的人的教育,是精神成人的起点。
许多人所受的学校教育可能就是小学,不一定有机会接受更高的教育,但他在一所健全的小学所获得的滋养,足以在精神上支撑他的一生。
《过去的小学》《过去的小学》,一本回忆民国时期小学教育的随笔集,作者都是现当代的文化名人。他们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讲述了自己难忘的小学经历。故事是很久远的,很多大师已经作古,像季羡林先生的回忆是从1920年开始的,距离今天已经93年。但是,岁月的流逝并未让这些回忆褪去色彩,反而愈加鲜活,愈加引人思考。根据大师们的讲述,我能感受到,在他们的童年时光里,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自由烂漫的。许多大师不约而同地回忆了自己“远足”的经历。范用在《我爱穆源》一文中写到:“每年春天,学校都要组织郊游,远足地点多半是南郊,出市区不算太远,小学生走得动。低年级的小同学,还只能在附近的公园玩玩。”“远足可以有很多活动,随各人的爱好。爱收集标本的,把采集的野花、树叶夹在讲义夹里,回来经过整理,压干了,贴在厚纸上,写上采集日期和地点,写上它的名字,学校开成绩展览会,陈列出来给大家看。”“郊游要带上一顿吃的,那时候,同学们大多带两个烧饼或
第1页共5页
f者花卷,带包花生米、炒蚕豆,几块豆腐干,一个咸鸭蛋。回民小朋友有带酱牛肉的,好吃得很。那时没有冰棍、橘子水,带个干净瓶子装点凉开水。不像现在,家长给买好多吃的,水果啦,饮料啦,甚至罐头。我总是买卷水果糖,和同学们分着吃,他们也给我好吃的。”
红学家周汝昌回忆自己的郊游:“比如每到风和日丽,忽然传下话来,这天停半天课,要排好队,先生们带领,要去‘旅行’(郊游),那兴奋可达极点了,实乃一年难逢的最美的享受。”
即使是课内的学习,孩子们的天地也不仅仅局限于教室。汪曾祺回忆老师带领他们去校外的运河堤旁写生,还记得“画得最多的是柳树,用的是六个B的铅笔。”季羡林先生写老师领他们春天在校园里种菜:“于时碧草如茵,嫩柳鹅黄,一片绿色仿佛充塞了宇宙,伸手就能摸到。我们蹦蹦跳跳,快乐得像初入春江的小鸭,是我一生三万多天中最快活的一天。至今回想起来,还兴奋不已。”看来,那个时候,学习和成绩还没有占据孩子们全部的生活,学校也没有把哪些科目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