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减产。南部农区农业气象条件较差,油菜、早稻、晚稻等作物均有不同程度的减产。近年来春季全市月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比较普遍偏高2℃以上。其中,东北大部大部和中西部,月平均气温较往年同期偏高67℃;各地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西南中部、东北大部、东南大部、西北中东部等地降水普遍偏少,东南部冬麦区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南方部分地区多次出现了雷雨、大风、泥石流等灾害天气,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出现了近十年来范围最广,强度最强、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洪水过程;全市各地月日照时数为40~160小时范围内,与常年同期相比,西部的璧山、潼南、北碚、渝北等地正常略偏少,其余地区偏多1~10成范围内。各地月日照百分率10~50%范围内。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基本接近常年,大部地区日最高气温超过了35℃,
部分地区突破了37℃,其余时段日最高气温普遍维持在30℃以下,但起伏变化较大;由
于降雨过程频繁,北部地区和东南部干旱得到不同程度的缓和并解除,局部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发生渍涝或洪涝,但未发生流域性的洪涝灾害。由于南部各区县持续多雨寡照,油菜和冬小麦成熟收获受到较大影响,北部地区以晴好天气为主,冬小麦收晒进展顺利,夏收总体情况北部区县好于南部区县。北部夏播前期受干旱影响,部分地区播种推迟,夏播后期出现大范围降水,旱情缓和或解除,利于夏玉米、大豆等作物生长发育;全市各地月日照时数在50~170小时范围内,与常年同期相比,大部地区偏少1~8成内,其中西部地区偏少5成以上。各地月日照百分率在101~400%范围内。秋季全市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基本接近常年或偏低,但起伏变化较大,出现阶段性高温和低温交替的天气,致使北部地区和东南部等地区的干旱阶段性发展,部分地区旱情较为严重;由于季内全市大部分地区降雨过程频繁,一方面不同程度的缓和并解除前期旱情,另一方面由于局部地区出现大到暴雨,导致部分
f作物产区发生渍涝或洪涝灾害,但未形成流域性的洪涝灾害。总体上看,季内大部分时段和地区光、温、水匹配适宜,农作物长势较好,利于产量的形成和收晒,仅东北和西南等部地区出现阶段性低温寡照、暴雨洪涝和干旱等灾害,给玉米、一季稻、大豆、棉花、晚稻等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全市各地月日照时数在范围7~97小时内,与常年同期相比,潼南、巫山、秀山等地偏少1~2成,其余大部地区正常至偏多4成。各地月日照百分率在范围10~35%内。冬季全市大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