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20世纪中国近代文学曲折历程2
第一宏观研究有明显增强。本时期的近代文学研究者大都受过专业训练不仅比较熟悉自己的研究对象而且比较熟悉过去的研究情况因此他们的研究都较有针对性。宏观研究既然是过去60年近代文学研究中的薄弱环节自然也就引起了他们的特别关注。仅在本时期的前11年间宏观研究的单篇文章就达809篇平均每年735篇而前60年总共只有781篇平均每年只有13篇。研究专着的情况也不例外如上所说本时期产生的宏观研究专着有30多种前60年只有几种而且质量不在一个档次。不仅如此相关近代文学全局性的课题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比如近代文学的性质与特点、近代文学的断代与分期、近代文学与传统文学及外来文学的关系等都成为研究重点。本时期规模最大、时间最长、争论最为激烈的一场学术讨论就是由近代文学的断代与分期问题的讨论进而发展成为近代、现代、当代文学的断代与分期问题的讨论。像这种历时十几年至今尚未结束参加讨论者上百人、发表文章数十篇、提出不同观点十几种的跨学科的大讨论不仅在过去的近代文学研究中没有出现过即使在整个中国文学研究中也是罕见的。这一切都说明本时期的近代文学研究者无论是宏观研究的自觉性还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都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前辈。
第三研究模式有所突破。本时期因为国门大开近代文学研究者通过走出去或引进来的方式大大开阔了眼界意识到过去的坐井观天夜郎自大实际上是一种生命的浪费从而掀起了一股汲取与运用国外新理论和新方法的热潮如心理学、系统论、结构学、比较研究方法等。这些理论和方法在国外或许已经过时但对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者来说却还十分新鲜年轻的学者尤其如此。他们的研究实践虽然不一定十分成功但无疑打破了过去单一研究模式的局面使近代文学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呈现出千姿百态在成果上取得了某些突破。比如本时期的文学史着作就突破了作家作品论的单一模式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既有近代文学断代史和分体史又有近代文学批评史和地方史而且编写体例、论述方法也各不相同。即如陈平原的《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就撇
f开近代小说的思想内容从一个不太被人注意的角度既充分论证了近代小说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而又避免了无谓的争论。又如过去把近代文学界定为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其根据是文学史必须与政治史相一致而本时期提出的“二十世纪文学”论等观点则是运用比较研究方法把中国近代文学放在中国文学发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