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日文化之不同
““小”日本和“大”中国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自西汉时就有了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往来,日本不论是在生活方式、政治形式还是社会文化上都曾以中国为师,可以说中文化在很多方面都是相通的,作为日语专业的学生虽然我没有去过日本,然而在平常与老师的交流以及通过看书、看日剧等方式,对日本的社会有了一些了解后,我觉得中日在很多方面上还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在地理位置上看,日本是一个岛国,面积不大,然而中国面积辽阔,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内陆,这造成两国民族心理上的差异。我们平常喜欢管日本人叫“小日本”这个“小”除了表示“境界狭小”和“小心翼翼”等负面意义,也可能组词成为“小家碧玉”,“小巧玲珑”和“精致微小”。日本人的“小”既体现了某些文化中的负面意涵,但是也反映出日本民族的许多独到之处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中华文明中的许多文化元素在日本都发展成为艺术修养之道,比如“茶道”“插花”“剑道”“盆栽”等,这些在日本都巧妙转化成为细致,,,精深的文化艺术和对“完美”的不懈追求。在对“小”的发挥上,日本人可以说是螺壳里做道场,充分发挥了日本民族精益求精以及要把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完美艺术化”的倾向。相较于日本的“小”中国
f就显得“大”多了,“大”固然代表宽宏大度和大人大量,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代表“大而无当”“粗枝大叶”,正是在这一点上,
体现了中国与日本的差距,泱泱五千年华夏文明、地大物博的地理环境给予了我们博大宽广的胸怀,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优越感和爱从大处着手但忽略细节的民族性格。一句“差不多”,一句“马马虎虎”,深刻反映出了中国人心理文化所积淀的知足常乐的文化特性,对一件小事精深的挖掘和对一件小作品千百般的精雕细凿一般不属于我们文化固有的特性。反映在经济领域就体现在中国产品虽然在全世界迅速占领市场,但大多数集中在劳动密集型领域,同时中国产品出现的质量问题常常是因为忽视一些细小环节所引起的,正如文章开头所引用的关于中国木制家具的文章所指出的那样。在类似汽车这样高端技术产品领域,数百个精密零件的生产和组合需要的是生产人员高度的敬业精神以及对每个细节的充分重视,当然也需要各个领域的高度负责任的精神和协调能力,这里日本人的“小”(追求细致和完美)恰恰成为日本人的巨大优势,这是我们今天中国仍然值得学习的地方。大和民族是一个很坚忍的民族这一点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