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75万吨,约占全球铜总产量1004万吨的75%,铜期货合约成交额约占伦敦金融期货市场总成交额的14%。住友集团1995财政年度在全球的营业额高达1468亿美元,而其长期资本额也达到194亿美元。可以说直到事发之前,住友的经营业绩是颇为可观的,其发展势头也是蒸蒸日上,集团事业处于高峰时期。
这次事件的直接肇事者是住友商社的首席交易员滨中泰男。事发时滨中泰男48岁。他于1970年加盟住友商社,长期在伦敦金属交易所参与金属期货交易。到1983年,他的铜交易量已达到每年1万吨,而20世纪80年代末,就已经在国际铜品交易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被称为“百分之五先生”,因为他领导的住友商社有色金属交易小组已控制了全球铜品
f交易量的5%之多。滨中泰男造成的巨额损失主要是在伦敦金属交易所铜品期货市场上发生的。滨中泰男
一直宣称由于与中国的几家公司有着巨额的铜品现货交易,为防范价格风险需要套期保值,于是长期大量买入多头铜品期货合约,试图倚仗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娴熟的炒作技术操纵铜品市场价格,在价格对己方有利时对冲获利。其实早在1991年、1993年和1995年,铜品价格就曾因为滨中泰男的大额买入而出现过异常情况。市场上一直流传有关滨中泰男违规操作、操纵市场的传闻。过高的期铜价格吸引了大量短期投机者借此沽空入市,其中包括一些著名的投资基金,如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罗伯逊的老虎基金等。
多空双方凭借着对期铜市场走势的相反判断,巨额持有期铜合约,各据市场一边,两军对峙,大有一触即发之势。此时的滨中泰男如果适可而止,找出恰当的时机对冲手中的期铜合约。那么住友商社就可以逃过此劫数,甚至有可能以盈利的欢喜结局而收场。但滨中泰男错误地估计了自己所处的形势,加之对现货铜品市场价格走势判断失误,极冒风险地孤注一掷,继续大量买入多头期铜合约。1996年5月9日,伦敦金属期货交易所3个月的铜品期货价达到该年度的最高点:271550美元吨,铜品价格已严重地偏离了正常水平。任何理性的投资者都可以看出期铜价格必然会跌,多头持有者背负着损失的压力。此时铜品现货市场的价格走势也朝着对滨中泰男日益不利的方向发展。
世界第一大产铜国智利的一座重要矿山的罢工得以平息,铜品市场的供给状况好转,现货价格有下降趋势。而与此同时,泰男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几家公司的铜品购买量被证实并不像滨中泰男所宣称的那样多。滨中泰男的投机动机逐渐浮出水面。迫于市场传闻和来自大部分交易者方面的压力,伦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