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指的是唐宋时期的八位著名散文家,他们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11、三苏:指的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12、说话:在宋代城市的大众娱乐场所“瓦肆”中,有一种以讲故事、说笑话为主的活动,即“说话”。“说话”分为四家,即小说、讲史、说经、合生。13、话本:就是说话人说话的底本,它包括讲史和小说两大类。前者是用浅近的文言讲述历史上的帝王将相的故事;后者指的是用通行的白话来讲述平凡人的故事。14、《沦诗绝句三十首》:这是金代著名诗人受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启发而作的一组沦诗之作,对建安以来的诗歌作了较系统的论述,表明了他喜爱淳朴自然,反对雕琢华绝的文学观。15、诸宫调:所谓诸宫调,就是流行于宋金元时期的一种讲唱文学。它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用不同宫调的若干短套联成长篇,杂以叙述,讲唱一个长篇故事。据传,其首创者是北宋末年的民间艺人孔三传。《西厢记诸宫调》是现存唯一部完整的诸宫调作品。16、旦本、末本:元杂剧中男主角称为末,女主角称为旦,根据主唱者角色的不同,分为旦本、末本。一本戏只能由一入主唱,其他人一般只能说白。17、元曲四大家:指的是元代的四位著名的杂剧作家,即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f18、曲状元:马致远所作杂剧在当时的名气极大,有“曲状元”之称。19、小令:散曲的一种形式,单独的一支曲子,称为小令。20、套曲:散曲的一种形式,由几支同一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表演一个故事,称为套曲。21、南戏:南戏原来是一种地方剧种,因为它流行于浙江温州(温州古名永嘉)一带,所以又称为“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它内容多以家庭为主,曲调轻柔婉转,以管乐伴奏为主,剧中各个角色可以分唱或合唱,一部戏没有固定的场次限制,每出戏也不要求通押一韵,也不限用同一宫调中的曲牌。因此,与杂剧相比,它要灵活得多。22、《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即保存在《永乐大典》中早期三种南戏,即《张协状元》、《宦门子弟错立身》、《小孙屠》。23、“荆刘拜杀”:元末明初,除《琵琶记》外,还有一些较著名的南戏剧作,其中《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被称为南戏四大传奇,简称为“荆刘拜杀”。24、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25、“七实三虚”:这是关于《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