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人性与教育
作者:陈长海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年第22期
人性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人的心理、语言、行为体现人性;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体现人性;一切艺术的灵魂在于体现人性,尤其是文学艺术;在现实生活中,商场、情场、官场、考场、赛场、战场都考验人性。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形式来认识人性,评价人性,以便更好的培养与发展人性。
关于人性
人性是什么?人性是人所具有的内在的本质的属性。
就其内容来说,从所属范围来看,分为先天的自然性和后天的社会性;从性别来看,男人与女人具有不同的人性;从年龄来看,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性;从人种来看,不同的人种具有不同的人性;从地域来看,不同地域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性,孔子“近山者仁,近水者智”就是说明这一道理;从学校来看,不同学校的学生具有不同的人性;从家庭来看,不同家庭的孩子具有不同的人性;从地位来看,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具有不同的人性;从专业及职业看,不同的从业人员具有不同的人性;从评价结果来看,人性具有真善美与假恶丑之分。
马克思说“世界是按照美的规律发展的”,让世界更美好是人类的共同追求。而美好的的世界需要具有美好的人性的人来创造,美好的人性使世界更美好。所以,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美好的人性,摈弃丑恶的人性。这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世界发展的需要。
影响人性形成的因素主要有自身的素质、社会地位、自身经历、外部环境,既有先天的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因素;既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
人性的培养要从影响人性形成的因素人手。要优化外部环境,如孟母三迁;要设定最佳经历;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从实际出发;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终身学习。这是教育所要进行的全部工作。
评价人性好坏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是否有利于世界的发展。具体的说是真善美与假恶丑。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美好的人性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风风雨雨从事教育二十多年,先后教过初中、小学、幼儿园。漫长的教育历程中常常反思:教育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读过许多教育专著,听过一些教育讲座,最后归结为一点:培养美好的人性,消除丑恶的人性。
纵观人类历史,中华文明是世界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一直持续展发展的文明。它的最大成就是培育了遍布世界各地的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创造了世界上最为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华民族发展的持久性与广泛性是世界所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