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中国政治制度史》综合作业
一、名词解释1答:三公为三个重要职位,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丞相处理政务。而九卿则是泛指政府各部门的主要官员。九卿当中主要有太常、宗正等。2答:尚书台为官署名,东汉时设置,是实际总领政务的机构,长官名为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台下设三公、吏部、民、客等职位,南朝梁时改称尚书省。3答:三司会审是明代在唐代三司推事基础上形成的。在审判重大、疑难案件时,由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三个中央司法机关会同审理,简称三司会审。三司会审一般由皇帝下令,三大司法机关承命,审理结果报请皇帝批准执行。4答:嫡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它在商代后期已经确立。宗法制的特点在于区分嫡庶长幼,古代王位继承就是根据嫡子继承制度,一般情况下以嫡后所生的长子为王位首位继承人;如果没有生子,则在庶子选择。这种制度使皇帝至上的专制制度更加巩固。5答:三省是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个机构;六部是尚书省下属的职能部门,分别为吏、户、礼、兵、刑、工六个部门。三省六部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开始建立于隋朝,到唐代完善。三省长官在隋唐均为丞相。6答: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制度,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紧密结合。制度建立于西周,主要分封血缘同姓和功臣为诸侯,以抵御外族侵略。诸侯实行君位世袭,在其国内拥有统治权,但对天子负有定期朝贡和提供军赋力役等义务。前期分封制有力地巩固维护了国家政权,但后期中央权力逐渐削弱。后随着血缘关系的疏远,而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又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7答:改土归流是指将原来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头目废除,改为朝廷中央政府派任流官。它把少数民族土司管理的方式,变成汉族式的官员管理方式。改土归流有利于消除土司制度的落后性,同时加强中央对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统治。8答:翰林学士是官名。始设于南北朝,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德宗时,翰林学士在皇帝身边充任顾问,起草机密诏书,使得其实际上的权力日重。9答:郡县制指对中国古代实行的中央集权体制下,对地方实行郡、县二级政权管理的地方行政制度。它是建立于战国时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