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地方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靠高耗能和高污染的消耗型产业取得。我国每新增GDP一块钱要比世界其他国家平均多消耗3倍以上、比日本多13倍以上的能源。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带来了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等问题。资源的长期开发还导致部分地
4
f区的矿产濒临枯竭,许多原来煤炭资源丰富的城市已成为资源枯竭城市。在中国140个林区中,几乎一半已被采伐殆尽或接近于此。草场退化使得中国草场的面积减少了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其结果是四分之一的土地沙漠化!1952年我国人均耕地282亩,2003年人均耕地减少到143亩。同时,土地肥力衰退,我国的中低产田比例由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2/3增加到上世纪90年代的4/5。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6个是中国的。中国目前的废水排放总量为4395亿吨,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江河水系劣五类水质占409%。75%的湖泊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每年,因为水质问题而引发的疾病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在富裕的浙江省,肠癌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它省。作为中国粮食主产区的淮河流域,沿岸居民的死亡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患癌症的几率是全省平均水平的两倍。此外,到2025年时,环境的恶化还将迫使七千万农民离开土地。业已严峻的社会动乱的可能性正在增加。我国在评价经济增长、政府政绩及社会财富的表现时,依据的主要是由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等。然而,这些指标不能完全反映经济增长与社会生活、自然之间的平衡。国外专家指出,中国因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而给中国经济造成的总成本占到了GDP的8%12%。单单有害排放一项给健康带来的成本包括每年30万的早产儿,到2020年时将达到980亿美元,这使中国经济增长成绩黯然失色。据专家计算,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至少有3%~7%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取得的。这个数字意味着,在我国整个90年代的经济增长中,从实现可持续发展角度看,理想情况应从每年GDP新增部分拿出40%60%对环境进行补偿。环境的治理和恢复极其困难。英国泰晤士河的污染治理用了上百年,集中治理也用了几十年。淮河流域污染企业关闭前形成的产值大约30亿元,可是治理需要花150亿元到200亿元,要用几十年的时间。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目标,而是一个经济社会综合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