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中后期一直是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但在这之后位次不断跌落,从1997年开始就一直在末位徘徊。这切实地反映了社会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刚从十年动乱中复苏,大学生作为思想解放的先锋,出现很多关于人的尊严、价值的讨论。1980年的“潘晓讨论”阶段当时中国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由此
f而公开化和社会化表明了80年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一次重要转型:“普遍信仰”时代的终结和大学生自主选择人生道路时代的到来。国家利益成为个人奋斗目标,政治体现出很强的主导价值倾向。因而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中,政治型排在第一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学生价值观开始在裂变中探索,并最终导致种种冲突与迷失。这段时期,改革开放初见成效,并触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大学生们以巨大的热情投身到改革的洪流中。大学校园中兴起了各种“报告热”“辩论热”“社团热”、、,他们带着崇高的目标带着对改革的美好期望向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了冲刺这反映了大学生对社会改革的普遍关注和对社会理想的自觉追求。1984年雷霆、杨国枢的研究发现,当时大学生政治型的价值倾向最高,之后依次为审美型、科学型、实用型、社会型和信仰型。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学生中价值倾向相对强弱的顺序是:政治、审美、科学、实用、社会、信仰,并表现出性别差异,男性大学生科学和政治倾向较高,女性大学生审美倾向较高。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发展正经历一个巨变过程,实用型一跃为大学生最重要的价值观。1992年到1997年间,中国正从计划经济转化为市场经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高校招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逐渐确立了能力本位的价值观。这时大学生感觉到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中占主导地位。社会型价值观一下子凸显出来。这一时段大学生价值观按照重要性排序依次为社会型、科学型、实用型、审美型、政治型。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是中国变化最大的时期,后期渐趋稳定。大学生的价值观也渐趋稳定,以实用型为主。刘嘉2003年的研究发现,北京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仍为实用型,大学生价值观受性别角色、学科性质、培养方向和上网程度的影响,表现出价值观排序上的差异,但不同性质的群体的主导价值观趋于一致。但特殊的时期会导致一些波动。2001年,信仰型出现一次回生,直接跳到了第二位。大学生开始探讨人生的信仰一些问题。当时有评论说,生涯规划教育缺失,大学生信仰缺失,心态浮躁和脆弱,比较茫然,导致法轮功乘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