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经过改造后的巴黎,景观出现了。20世纪下半叶,专门做景观研究的情境国际团体,比较有名的是德波,他的《景观社会》是一部经典著作。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资本的一次介入是进入产品生产领域。德波则认为二次介入就是介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把日常生活也变成了景观。大家知道,巴黎的许多餐馆是露天的,人们享受在外吃饭、喝咖啡的感觉,因此,连吃饭都成为了一种景观,或者说是一种“秀”。可见资本是如何介入日常生活的,一些私人领域被剥离出来,原本很私人的事务比如用餐和谈情说爱等,现在无不公开化,成了画家笔下的风景。所以说,巴黎改造的后果之一,就是整个城市变成了一个景观。
f莫奈虽然出生在巴黎,但他画巴黎的作品并不多,大部分画的是“大巴黎”,也就是巴黎郊区。《卡普辛大街》是改造过的巴黎的鸟瞰图,是从阳台上俯瞰卡普辛大街的情景。大街上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人群,这种瞬间的印象成为了典型的印象派画家创作的主题。画中的人都像符号一样,成为风景当中的一部分。这是我们讲的“景观”这个词的一个涵义;而另一种意义上的景观,不像莫奈画中这样俯瞰的全景,而是采用一个独特的视角,像一张快照。那么,这种快照式的作品反映了什么问题呢?就是人们不仅可以看风景,人们自己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被看、相互看,去观察对方到底是什么身份:富翁?土豪?还是小资?相互之间辨别身份,也成了当时社交场合的重要内容。人与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成为了印象派着力捕捉的一种感觉。最有名的,就是马奈的《阿让特伊的划船者》。马奈作为印象派的一位关键人物,必须要重点提一提。不讲马奈,我们恐怕无法了解莫奈及整个印象派。他不仅启发了莫奈的绘画,而且直接资助了莫奈,助他度过了生活上最艰难的阶段。莫奈作为一位印象派的大师,他的绘画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同一题材上反复画上数十上百张作品,如鲁昂教堂、日本桥、睡莲等。由于从小不爱读书、只爱画画,莫奈在整个印象派中不善言辞,从来不参与理论问题的争论,包括色彩理论这种最先进最革命的理论。到了晚年,他为自己造了一座花园,足不出户。他自闭的性格让他很少与外界来往,除了几个画家朋友之外,他在最后的几十年就待在为自己营造的吉维尼花园里,画了几十年睡莲。在早年和中年,莫奈也是一个比较自闭的人,所以,马奈对他精神上的支持和经济上的直接资助,无疑都是非常重要的。
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