缭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fA、《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的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项脊轩志》以清淡朴素的笔法写身边琐事,亲切动人。它的作者归有光被认为是“桐城派”的代表人物。
C.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样子》以及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磅》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薯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乌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9.这是一首写送别的诗,但主要篇幅却是写景,将离别之情寓于这些景中。下面几首写送别的唐诗中,与它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B,苍苍竹林寺,杏杏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C.闻道衡阳外,由来雁不飞。送君从此去,书信定应稀。D.满酌劝僮仆,好随郎马蹄。春风慎行李,莫上白铜(革是)。10,对下面一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海臧克家从碧澄澄的天空,看到了你的颜色;从一阵阵的清风,嗅到了你的气息;摸着潮湿的衣角,触到了你的体温;深夜醒来,耳边传来了你有力的呼吸。1956年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