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报告
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展与成绩我国对外投资伴随改革开放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近年来,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了快速发展。2006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9063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2个国家和地区。目前境外中资企业的经营领域已从贸易、航运和餐饮等,逐步拓展到生产加工、资源开发、农业合作、研究开发和咨询服务等众多领域。对外投资方式也由早期的建点办“窗口”,发展到投资办厂带动跨国并购、股权置换、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创办工业园区、科技园区等多种形式。20多年来,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对于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弥补国内市场的不足,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起到了十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一国际化经营战略提法的逐步演变及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几个阶段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曾明确提出在对外开放中,要发展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中国五矿集团等已开始对外投资活动。中共十四届五中全会肯定了跨国经营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90年代后期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在十五届二中全会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要有领导有步骤地组织和扶持一批有实力有优势的国有企业走出去”。2000年,“走出去”被中央正式确定为新时期的一项开放战略。2001年,《十五计划纲要》将“走出去”与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并列为“十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2002年,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支持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迄今为止,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在这几个发展阶段中,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不断演变,有关政策和措施也日趋丰富和完善:第一阶段:国际化经营的尝试性阶段19791983年。在这一阶段,我国对外投资的数量很少。由于外汇非常短缺,在1982年以前每一宗对外投资项目都要经过国务院审批。从1982年起,国务院授权原外贸部对对外投资个案进行审批,并对经营型企业加以管理。第二阶段:国际化经营管理框架形成并强化的阶段19842000年。政府部门的相关政策开始逐步出台,对外投资的管理由投资个案审批向规范性审批转变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