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的创作。孤独提供了他晚年创作的惟一灵感。因为只有在那时“心底无拘无束,思潮可以尽情涌流”。他沉浸在“孤独散步中迷人的沉思默想中”。孤独并不等于沉默;没有内心活动才是生命真正的麻木。“沉静也同样令人惬意”。卢梭在他迟暮的余辉中再一次展开思维的双翅,任泛泛的、愉快的思考掠过清雅的心灵,在静谧的湖面上划出点点涟漪,淡淡地荡开,悠悠地波及心底深处。他再一次凭借丰富的想象力,从野花杂草的根茎花蕾中去领略人生的百味,从圣皮埃尔岛的欢乐中去享受大自然的甜蜜,那又是怎样的一种甜蜜啊,那是在巴黎的觥筹交错中绝对无法获得的。他感谢那些为了积怨排斥他的人们为他提供了这次孤独的旅程。孤独使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的勇气。这位老人清醒地意识到要“活得更为恬静”。于是他在悠闲的孤独中忙得不亦乐乎。“排除异念而感到自身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一种满足和宁静的珍贵情感”。他使得孤独不再那么可怕和黑暗了,他用孤独之火,照亮了余生,又点燃了生命。于是这黄昏暮色中朦胧的生命又变得光芒四射起来。卢梭这位智人,充分利用这孤独的时光,寻找到一个人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中的自身平衡,并留下这盖世无双的佳作。
孤独的老人走了。这位“自然之子、真理之子”在孤独中走完了他的全部历程。然而,他的“遐想”仍在延续他的生命,使后人百读不厌。“我常常想,若是把我困在巴士底狱或一间伸手不见五指的暗室里,我也仍然可以悠悠幻想”。孤独曾使许多杰出的人士奈何它不得,而惟独卢梭不同凡响地为孤独谱下了华彩的乐章。作为一个人,卢梭是真正认识自己、把握自己的智者。
“我喜欢孤寂”,于是他拥有了孤独,拥有了财富。素材积累
开始,我们并不觉得大佛是佛。因为我们是从凌云山顶顺着大佛的右侧梯道往下走的。先看到的是大佛的发髻,而后是脸部、身子,下到底才看到大佛的脚。在道梯上看大佛,毕竟有些距离,那佛也就比人大不了多少,和佛并肩一站,便生出许多亲切感。只有下到大佛的脚底,仰脸一望,这才感到人和大佛的差别。大佛毕竟是大佛,那71米高的身躯,两只膝盖耸起就有10层楼房高,光是它的两个脚面,便足足坐得下百来号人。
让大佛坐在这儿,坐在这岷江、青衣江和大渡河三水的汇合处,是让它守望着江水,守望着江上的平安。只不过守望,守望而已。可是在人们眼里,佛就是佛。
佛端坐江边,那在风浪中出没的江舟,便多了双温暖的眼睛。佛不言语,但总是不厌其烦地聆听着人们絮絮的倾诉和无尽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