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重难点】1重点: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体系。2难点:儒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知识梳理】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背景:1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2适应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2.地位:从汉高祖到武帝即位约70年的时间里,黄老之学一直是政治上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上居于支配地位。3.含义:1构成:“黄”是指黄帝的学说,“老”是指老子的学说。
2内容:治身、治国。3主张:强调“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积极无为”的哲学观。4.影响:1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了元气。2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背景:1社会稳定,经济发展。2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3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特点:依据《公羊春秋》学说,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及法家思想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3.内容1《春秋》推崇的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2“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君权神授”,又提出人君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3强调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4提出“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强调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加强思想统一。
第1页
f2提出“天人感应”说,神化皇权,宣扬“君权神授”。3政治方面: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4伦理方面:提出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为人伦道德标准。
4.影响1政治: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2思想:①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
②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消极:①结束了百家争鸣局面,阻碍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②明清时期阻碍科技进步,是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易混辨析】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1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汉代儒学,增加了“大一统”思想、“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等理论,强调神化王权和等级名分,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2新儒学正是在对先秦儒学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使儒学从先秦的民间学说发展成为汉武帝以后的官方学说。新儒学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神化皇权。
一、选择题1.老子认为统治者的一切作为都会破坏自然秩序,扰乱天下,祸害百姓,主张统治者无所作为,效法自然,让百姓自由发展,具体措施是“劝统治者少干涉”和“常使民无知无欲”。这一思想在西汉初年占据了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