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早期的诗歌时称之为“阿拉伯人的文献”,因为它记载了阿拉伯人各方面的生活。伊斯兰教初期和伍麦叶朝时期7世纪前半叶阿拉伯人各个分散的氏族部落在伊斯兰的旗帜下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和国家,并实行对外扩张。这个巨大的转变给这一时期的文学带来深刻的影响。诗歌仍是文学作品的主要形式,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和政治色彩。如哈桑本萨比特~674的作品,主要歌颂穆罕默德,支持他传播伊斯兰教。由于各种教派需要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或为了鼓动士兵勇敢作战,演说词成为散文作品中的主要形式。伍麦叶人夺取政权后,阿拉伯人的家族矛盾和伊斯兰教的派别斗争更趋尖锐,不少诗人也卷入了政治斗争。欧贝杜拉本盖斯鲁盖雅特~694是古莱氏族诗人,支持祖拜尔派,主张哈里发的职位应限于古莱氏族的祖拜尔人;提里马哈本哈基姆~718生于叙利亚是哈瓦立吉派诗人认为任何穆斯林都有权继承哈里发位;库迈特艾赛迪679~734
f是穆达尔族诗人,生于库法,继承了阿里后裔的党派观念,成为什叶派诗人。其他各派的诗人还很多。伍麦叶朝统治者为了证明自己继承哈里发位的合法性,以优厚的封赏网罗诗人,为自己歌功颂德,因此政治诗非常流行。诗人艾赫泰勒(640~约708)、法拉兹达格641~733和哲利尔653~733都是政治诗的作者,歌颂宫廷,但均以写讽刺诗、辩驳诗著称。这一时期在汉志一带盛行爱情诗。哲米勒~701和蒲赛奈、莱伊拉(~695)和陶白是两对著名的情侣,诗人哲米勒与女诗人莱伊拉各自描写他们爱情生活的诗歌具有淳朴、诚挚、庄重等特色,它代表了贞洁的游牧人的情诗。麦加诗人欧麦尔本艾比赖比阿644~711的作品大多描写妇女,是当时骄奢淫逸的城市生活的反映,它代表了放荡的城市居民的情诗。7世纪中叶《古兰经》问世它是伊斯兰教的经典和法典,也是第一部用阿拉伯文写的散文巨著是6世纪末至7世纪前半叶阿拉伯人思想、道德、情操的记录。《古兰经》的成书过程延续了几十年,直至穆罕默德逝世后19年才有最后定本。《古兰经》包括了不少生动的故事和寓言。它的语言流畅有致,在修辞、音韵等方面成为后世散文的典范。《古兰经》的内容常为后世文学作品所引用,对阿拉伯文学、东方文学以及东非斯瓦希里语地区文学都有很大的影响。阿拔斯朝时期阿拔斯朝是高度封建专制国家。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是帝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麦蒙哈里发时期813~833被誉为伊斯兰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由于帝国疆域的扩展,阿拔斯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