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丹来衬托莲花高尚的品格。
D.本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
9、以下对《爱莲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写出了莲花的洁身自爱的可贵精神。
C.文中把菊花、牡丹和莲花相比,表明了作者的处世原则和生活态度。
D.全文在写作时运用了衬托和比喻的手法。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陋室铭》表现作者安贫乐道的情趣,《爱莲说》表现作者洁身自好的高贵品
质。
B《陋室铭》《爱莲说》两文都是托物言志的名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
C“铭”和“说”都是古代文体,“铭”侧重于议论,“说”侧重于叙事。
D甲文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乙文语言精练,骈散相间。
11、下列对《爱莲说》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花生性高洁,洁身自爱,不阿
谀权贵的高贵品质。
fB.“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一句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C.作者用“菊”和“牡丹”来反衬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好品质。D.全文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以菊花比隐士,以牡丹比富贵者,以莲花比君子,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态度。四、课内简答题:1、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2、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4、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5、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7、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f8、“菊之爱,陶后鲜有闻”,从这句话能看出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A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蕃】多。
11、【焉】语气词。
2、【独】只。
12、【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
3、【李唐】指唐朝。
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
4、【淤泥】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13、【噫】叹词,表示感慨。
5、【染】沾染(污秽)。
14、【鲜】少。
6、【濯清涟而不妖】经过清水洗涤但不15、【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
显得妖艳。濯,洗。涟,水波。妖,过么人呢
分艳丽。
16、【宜乎众矣】人应当很多了。宜,
7、【不蔓不枝】不横生藤蔓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