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分布、负荷分配及保护方式,保证经济、有效、安全供电。
3.3.1.4道路规划
一般农村道路分干道、支道、田间道和生产路。
项目区内道路网应尽量与水利工程渠系一致,沿水利沟渠布局,并与项目区外已有道路
相连接,路宽选择参见附录A表AS。
3.3.1.5田块规划
a)规划要求
整理后的田块应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田间机械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满
足灌溉排水要求和防风要求,便于经营管理。
b)耕作田块方向
耕作田块方向的布置应保证耕作田块长边方向受光照时间最长,受光热量最大,宜选
用南北向。在水蚀区,耕作田块宜平行等高线布置;在风蚀区,应与当地主害风向垂直或与
主害风向垂直线的交角小于30o-45o方向布置。
C)耕作田块长度
根据耕作机械工作效率、田块平整度、灌溉均匀程度以及排水畅通度等因素确定耕作
田块的长度。田块长度一般为500-800m,具体可依自然条件确定。
d)耕作田块宽度
耕作田块宽度应考虑田块面积、机械作业要求、灌溉排水以及防止风害等要求,同时
应考虑地形、地貌的限制。下列为田块要求宽度参考数据:
机械作业要求宽度
200-300m
灌溉排水要求宽度
100-300m
防止风害要求宽度
200-300m
e)耕作田块形状
要求外形规整,长边与短边交角以直角或接近直角为好,形状选择依次为长方形、正
方形、梯形。其他形状,长宽比以不小于4:1为宜。
f)耕作田块土壤
耕作田块土壤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土壤结构、土壤质地、土壤理化性质等。各地应因
地制宜,提出符合当地条件的土壤质量改良要求。
g)耕作田块内部规划
根据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特征及土壤质量要求,对耕作田块内部作进一步设计。
1)平原地区
水田宜采用格田形式。格田设计必须保证排灌畅通,灌排调控方便,并满足水稻作物
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对水份的需求。格田田面高差应在±3cm以内,长度保持在60-120m为
宜,宽度以20-40m为宜。格田之间以田埂为界,埂高以40cm为宜,埂顶宽以10-20cm
为宜。旱地田面坡度应限在1:500以内。
2)滨海滩涂区
滨海滩涂区耕作田块设计应注意降低地下水位,洗盐排涝,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
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可采用挖沟垒田,培土整地方法。以降低地下水位为主的农田和以洗盐
除碱为主的滩涂田块田面宽宜为30-50m,长宜为300-400m。
3)丘陵山区
丘陵山区以修筑梯田为主,根据地形、地面坡度。土层厚度的不同可将其修筑成水平
6
f梯田、隔坡梯田、坡式梯田等。具体规划要求如下:梯田规格及埂坎形态应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